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童年周恩来的家庭、家教、家风

来源:新华访谈网    作者:李将    人气:     发布时间: 2018-03-0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壮口号,回荡在神州大地上已有一百多年了。它穿越历史烟云,震撼着雄阔的时空,至今仍有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报效祖国而奋发畅游学海,砥励前行,一代又一代国之英才于是脱颖而出。喊出这句口号的周恩来当时只有13岁。

那是1911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呀?有的回答说是为了当官,也有的回答说是为了发财,周恩来却铿锵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欣喜地称赞说:伟哉,周生!13岁,一般这么大的孩子还只会在父母亲面前撒娇,周恩来却胸怀这样宏大的格局,具有这种昂扬向上的志向,非同一般。日后,他果然为中华民族振兴崛起担当大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世人景仰的伟人。

成人成才路,童年是起步。追根溯源,分析一下周恩来成长的人生轨迹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周恩来曾说过“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周恩来诞辰117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举轻若重的伟大公仆》文章上批示:“周恩来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德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都是给我们解读周恩来小小年纪何以立下宏伟志向的金钥匙。 

一、和睦的家庭奠定了周恩来人格特征之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第一所学校就是自己的家庭,家庭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起步阶段,也是关键的阶段。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对儿童的人格影响极深。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与团结,家庭的环境与氛围,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周恩来的家族一直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和谐且书香气浓郁的家庭里。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是个读书人,年轻时考中秀才,他是“国学生”(清政府规定的最高学位)、“主事衔”(官阶,正六品)。后因其父亲去世,家道衰落,出于生计他多年漂泊在外,做过文书,当过收发。他秉性耿直,为人忠厚,虽然生活清苦,话语不多,但十分有主见。作为父亲的慈祥、宽厚、诚实等性格和人品,对周恩来有着较大的影响。

对童年的周恩来的教育和影响较大的当数其三位母亲,即生母、嗣母和乳母。三位母亲,给了童年周恩来三种不同的养分。相同的是,她们都以纯厚的母爱对周恩来倾注了全部心血,不同的是,她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以不同的方式和性格正面影响着他,而这些影响,对周恩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周恩来生母万氏,生性豁达开朗,办事精明干练,能识大体、顾大局,善于调解矛盾纠纷。她主持周府家务,处事灵活,考虑问题细密周到。万氏从小跟着父亲万青选出入官宦门第,经历过比较大的场面,见多识广,在败落的周府中充当“管家”。在处理家务过程中,万氏常常带着周恩来,使其经常置身其中,耳濡目染,看到并学到了许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万氏处理复杂家务、排解纠纷的才干,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来后来那超人的谈判、应变能力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及繁重的党和国家重大事务等本领,就有母亲给他的最早影响。周恩来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中间不无生母万氏的熏陶。

嗣母即小叔母陈氏,性情温和,待人诚挚,在诗文书画上都有较好的造诣。陈氏因年轻守寡,深居简出,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过继并一起生活的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教他认方块字,背唐诗宋词,给他讲故事,使周恩来从梁红玉、文天祥、关天培、岳飞等故事中受到爱国主义、品行操节等方面的教益和启迪。秦侩等反面人物的故事,则教育了周恩来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朴素感情。嗣母陈氏经常教周恩来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也使周恩来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巨大同情心。嗣母的教育以及她身上体现出的中国妇女贤淑文静的美德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周恩来的好学、仁慈、谦让,可以说其源头就是嗣母的言传身教。周恩来文采飞扬,才华横溢,这中间不无嗣母陈氏的教诲。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甘为人民的公仆,一直保持着精忠报国、廉洁奉公和高风亮节,也源于当年嗣母的教诲。陈氏还带他到离镇淮楼不远的胯下桥去游览,从韩信甘于受辱,告诉他做人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在周恩来的人品中注入了一个“忍”字。这个“忍”字,使周恩来一生受用不尽。后来,周恩来又在陈氏辅导下读了《西游记》,孙猴子的造反精神,爱憎分明和机智灵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乳母蒋江氏家境贫寒但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她一边用乳汁哺育周恩来的成长,一边经常教周恩来种瓜种菜,用自己的言行向他传输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诚实朴素的优秀品质,教会了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增加了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感性认识。周恩来在生母万氏和养母陈氏相继去世后,乳母蒋江氏尽管没有了工钱,但仍留在周家无私地照料尚未成年的恩来。周恩来曾说过:“我从她(指乳母蒋江氏)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会我大公无私”。因此可以说,周恩来大公无私的精神,最早是受到乳母的真传,他不搞特殊,紧紧和劳动人民同呼吸,这中间不无乳母蒋江氏的影响。乳母曾带着周恩来在“逼租牌”前申诉讲述农民的苦难,使周恩来初步了解到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同情受苦农民并想解救他们跳出苦海的种子。生母和嗣母相继去世后,周恩来的实际抚养人和监护人是八婶母杨氏,她一生恪守“积善积德”的理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年周恩来。

在旅欧期间,周恩来在一封表明自己“当信共产主义原理的心极盛”,这两大性格与早年受母亲的熏陶有关。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与记者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说:“直到今天,我还要感谢母亲(指嗣母陈氏)对我的启发和教育,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没有她的关心照顾,那我就不能够在事业追求方面培养任何兴趣”,“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他12岁告别故乡,先后在3所学校就读,无论在哪所学校学习,周恩来的成绩都非常优秀,品行修养皆出类拔萃,从中可以看出他所受到的家庭影响是多么的重要,打下的基础是多么的厚实,这是周恩来思想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二、得法的家教使得周恩来从小就出类拔萃

周家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1903年,才5岁的周恩来就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老师是晚清的一名秀才,他给周恩来起了 “翔宇”的“字”,并勉励周恩来:大鸾(周恩来的乳名)是吉祥之鸟,与凤凰齐名,同大鹏为伴,翱翔天宇,前程无量。

周恩来童年阶段,为了给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周家曾两次搬家,颇有孟母三迁之风。

周恩来6岁那年,母亲万冬儿与其弟弟合买一张彩票中了一万银元奖金。因此也使得募捐的、无赖伪造借据要账的络绎不绝,影响着周恩来学习与成长。万氏、陈氏两位母亲毅然携三个孩子迁往清河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的外公家。后因外祖母家庭矛盾不断,7岁的周恩来随父母又迁入了“世德堂”即“陈家花园”。外公是清河县知县,是个读书人,家里藏书丰富。“在嗣母的引导下,周恩来开始阅读小说,先后读了外祖父家的藏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周恩来9岁时,生母因病去逝,他来到了嗣母的宝应娘家,遇到了表哥陈式周,他是一位努力吸收新事物的知识青年,曾出版过一本散文集《此登临楼笔记》,这本书中洋溢着他的一腔爱国热情。在陈式周书房,周恩来读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以及大量的进步刊物和历史书籍。陈式周经常给周恩来讲诸子百家、名人故事以及时政新闻等等,这对周恩来思想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敬业》杂志上发表的《飞飞漫墨》文章,回忆并记录了他在城内岳飞庙中看到的咏怀民族英雄岳飞的《七律诗》,这印证了少年周恩来远大抱负的形成和品德修养的提升是与他在淮安的所见所闻及所学所思是密不可分的。周恩来不到10岁时,生母和嗣母先后辞世。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迁回淮安驸马巷老家居住,此时周家已经入不敷出,但好学上进的周恩来坚持到表舅龚家寄读,表舅龚荫荪是位追随孙中山的革新派人物,在龚表舅家他读到了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还有当时的《中华时报》等进步报刊,使周恩来大开眼界。塾师周先生经常给他开小灶,勉励周恩来要发愤苦读,立壮志,将来致力强我中华。周恩来从博览群书、与表舅交谈和塾师的教育中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树立了可贵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积累,周恩来的思维中不仅有了“国家”及“民族”的概念,而且还在岁月中逐步地强化和不断地升华,以至于他离开家乡淮安才1年,就在学校的课堂上喊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1952年秋,周恩来在上海会见表姐龚志如时深情地说:“就童年所受教育而论,表舅可算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有了爱国的思想、民族的思想,就可以从这个立场上前进。”

在那个国难深重的年代,周恩来的家境和境遇都成了教育、磨砺出小小少年周恩来的各种良好品德和志向,滋生了努力改变现状和命运的强大动力。

三、优良的家风滋养了周恩来的情怀与胸襟

家风对人生的影响,因人而异。特别对可塑性很强的年幼一代的性格气质,家风甚至起着“形塑”的作用。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风会引导家人走向歧路。从周恩来身上,充分显示了家风的渊源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制定了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从周恩来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青少年读书时代,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贴着他手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理、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正;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每天早晚他都要走到大立镜前照一照。

之所以他的品德会如此高尚,除了他从小立志高远、立身严谨外,追根溯源,与周家的祖训密不可分。周家先祖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由周氏后人总结出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虽各地字句长短不一,但其基本内容皆为尊先祖祖训,“出污泥而不染”,其中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以及“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从远祖周敦颐的《爱莲说》到周氏家训,再到周恩来同志的十条家规,显而易见,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周敦颐在其千古名篇《爱莲说》中以莲喻“廉”,把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度概括为官之德与为人之品,使廉洁文化从此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为官从政者。《周氏家训》教导子孙,人要行善,不贪不义之财。曾担任清朝邮传部郎中,掌路政司的周嵩尧一生见过“货悖而入,货悖而出”的事太多,钱从不正当处来,自然也花在不正当之处。周家的治家格言是:孔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曾怒,周家儿孙不知求(求名求利)。要求晚辈们勤俭、奋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苦学习、助人为乐,

“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少年周恩来乃至周家后代带来了深刻影响。周恩来继承祖训,不仅将勤俭视为“治躬”(自省)第一要义,治家第一要义,更重要的是将勤俭作为治国的法宝,他的一生可说是执行“勤俭治家,勤俭建国”的楷模。他对亲属,特别是晚辈要求甚严,几乎每次会见亲属都要反复强调勤俭节约。为此,他给家人制定了十条家规,就是希望家人及后人一定要把握好勤俭这个法宝,即使将来以强国站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丢弃勤俭这个法宝。

许多学者对周恩来人生轨迹没有大起大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事实上从周氏家训中对忍的记述就可探究出其中的缘由。抗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时,周恩来接触较多,他这样描述:“我未见过周恩来发怒、发火、或心烦意乱,他总是那么平静、镇定,我没有见过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的确,忍辱负重,忍中求进,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政治家显著的特征之一。周恩来处于中共最高权力峰巅达半个世纪之久,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集体中少有的职位曾高于毛泽东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为了民族的利益,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忍。这就是周恩来的“忍”,也是《周氏家训》立“忍”字为修身之德、为处家之宜的意义所在。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今天,我们研究周恩来早期发展的历史,学习借鉴其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就是启发大家充分认识到家庭和睦、家教得法、家风优良对儿童成长的极端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年仅13岁的周恩来喊出了那句震古铄今的口号的根本原因以及它的历史必然性。它告诉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克服早期教育“神秘化、简单化”的模糊认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幼有所育”的重要指示精神,重视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早期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健康与和谐的发展,尤其是在早期人格发展方面,家庭教育肩负着立人之重任。

中华正在崛起,亟需人才辈出。儿童的成长只有一次,愿科学的家庭教育之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作者系淮安市纪委驻市卫生计生委纪检组组长、电影《童年周恩来》编剧 过向宏) 

主要参考文献:

1.英籍华人韩素音著,《周恩来和他的世纪》,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3.革命文物编辑委员会编,《南开学校同学录中的周恩来小传》,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期。

4.裴默农编著,《人生楷模周恩来》。

5.明.姚广孝《淮安览古》。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