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常用玉来比喻人的温润细腻、温文尔雅。《国风·秦风·小戎》里就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起梁晓声。
我第一次见到梁晓声是在北京,参加《散文选刊》杂志社举报的2017年度散文年会。年会就要开始的时候,一个穿着夹克羽绒衫、理着平头、略显清瘦的人进了会场。邻座宁波的作家一心告诉我,梁晓声老师来了。梁晓声的名字对我来说是如雷贯耳,我读过他的《今夜有暴风雪》《慈母情深》等作品。我本来以为梁晓声肯定西装笔挺、神态威严,谁知是这样一个平凡、朴素的老人。
在这次年会上,我非常意外的是,我居然和梁晓声这样的大家一起获奖。他的《故人往事》获单篇散文类一等奖,我的一篇散文获得十佳散文奖。年会的重头戏就是知名作家作文学专题讲座。当时,梁晓声也作了一个讲座。梁晓声首先讲述了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特别是讲述了他与患有精神病的哥哥之间的故事。梁晓声的大哥30年来一直住在哈尔滨江北精神病疗养院中。后来他把哥哥接到北京治疗、悉心照顾,陪伴着他走向人生终点。这些他都用朴实的语言写在《兄长》中。他在文中写道:“哪怕在我的兄长离开人世的第二天,我的生命也必结束的话,那我也宁愿”“我不禁拥抱住他,一时泪如泉涌”“我心一疼”“我的心又是一疼”“我的心接着一疼”,他讲述哥哥往事的时候,眼角含着泪花。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梁晓声推己及人。陪伴哥哥的时候,他说,他联想到了电视新闻报道的那件事,“一位崩溃了毅忍力的母亲,绝望之下毒死了两个一出生便严重智障的女儿;也联想到了电影前辈秦怡在接受采访时讲述的实情——她的患精神病的儿子一犯病往往劈头盖脸地打她……”而在他看来,“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的家里,都有一个有稿费收入的小说家,或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这些句子展现了梁晓声广博的悲悯情怀和关怀生命存在的人文情怀。这不正是“温其如玉”吗?
梁晓声在讲述散文创作的时候说,散文应该是“玉”散文,要有温度,要有玉性,要是圆润的、滋润的。散文可以是忧郁的、悲伤的、深刻的,甚至是尖锐的,但即便是尖锐的也一定是有温度的尖锐。他反复说,作家在创作散文时,要有玉一样温润的情怀,本着一颗“琢玉”的心态,去发现散文题材,锤炼散文语言风格,奉献精品散文。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写的,他的散文就具有“玉性”。比如,他的《总有一种柔软,让人生坚定从容》就是一部温情如玉的作品。他怀着一贯的良知与责任,用朴素真挚的笔触记录下人世间柔软动人的片段,字里行间饱含理想主义的光芒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我后来看到一篇文章,梁晓声在解释“为何柔软是坚定”时说,虽然大部分平凡人的生活是没有多少亮光的,但是生活中某个阶段的经历可能对人的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我们在遇上困难时恰好读到一本书,虽然那时并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怎样,但却知道作家笔下的青年可以是一个好的状态。从容坚定就是这样的意思,书籍影响着我们,使我们离不好的人性越来越远,离好的人性越来越近,无论何时,都应该保留一颗善良的心。
梁晓声不仅是讲散文创作,也是讲做人的道理。他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作家也要有玉的品质,温润而有光泽、刚强而不屈从、养心怡神、修身明志。梁晓声相信美好,他曾经说过:作家不仅仅要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而且要告诉人们人应该是怎样的。年会间隙,我逮住机会请梁晓声合影。其实我请他合影,心里是忐忑的,因为他是大家。梁晓声本来已经很疲惫了,依旧欣然合影,并没有漠视我这个普通作者的心愿。后来这幅照片我一直保存在手机里。每次看到照片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这个手总是插在便装衣袋里的老人。
自北京一别已有二年多。前不久,我和梁晓声又见面了,那是在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上。梁晓声的《人世间》获得大奖。授奖词里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小说叙述耐心而周到,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最近五十年艰难而辉煌的巨变历程,细致地展示了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坎坷而又滞重的生活。梁晓声的写作温和、亲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物的热爱,有着强烈的“伦理现实主义”色彩……授奖词说出了梁晓声身上所特有的玉一样的情怀。
那天,已届古稀的梁晓声亲临现场,并发表获奖感言。即使在这样庄重的场合,他仍穿着一件普通的夹克衫,还是那么和气、诚恳、亲切、低调。当天下午,梁晓声举办专题讲座《我的文学理念》。在大约一个小时的讲座中,梁晓声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创作的技法,只是讲述了自己当知青时的一些经历,但我深切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学观。我以为,他的文学观很简单,就是强调文学的“玉性”。
我说梁晓声具有“玉性”,不仅指他的创作,更多的是说他的品质。他是谦逊的、内敛的、温暖的。他称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为“亲爱的同志”。现场有人提问的时候,他都说“亲爱的同志,你站起来,这样大家都能看到你”。等他耐心地听完,才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大作家拥有这样的谦逊。“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应该就是描写梁晓声这样的人吧。(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