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里的乡情——听叶茵讲其父叶德均先生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 马犇    人气:     发布时间: 2019-10-24    

核心提示

2016年是叶德均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在叶氏女儿叶茵女士的主持下,十多位学者和叶家后人纷纷撰文纪念,后结集为《大音希声——叶德均先生逝世六十年周年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

我因前些年在《淮海晚报》发过一篇写叶先生的文章,叶茵老便辗转联系了我,电话、短信、邮件里,她多次提及父亲的乡情。今梳理成文,以飨读者,亦是纪念乡贤叶先生。

雅俗

叶茵认为:淮安是民俗文学的天堂。父亲长期生活在广袤的‘雅’‘俗’的海洋,他一方面博览群书,一方面从童年开始听身边的人讲述各种民谣……在与劳动人民接触中萌发了他对社会底层的了解和同情,奠定了他人生的思想主张。家乡淮安深厚的文化积淀哺育了他。

早在1926年,15岁的叶德均便在《学生文艺丛刊》发表了《我们学英文的目的》《我之非非想半打》。1927年,叶先生加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8年,叶先生开始围绕淮安民俗、歌谣等撰文,在《民俗》发表了《淮安风俗杂掇》等。据已掌握的资料,在1928年至1933年期间,叶先生在《民俗》《民俗周刊》《新学生》《民间月刊》《社会杂志》等报刊发表了28篇有关淮安的文章。除了淮安的歌谣、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还涉及淮安的方言、建筑、古迹、信仰、民俗等。

叶先生自己曾说:我收集民间文学是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夏天开始的。那时《国语周刊》征求谚语,民国十五、十六年就写了几十则寄去,秋天又写了些故事投到《民众周刊》……民国十六年冬,《山朝半刊》征求民间艺术,寄去歌谣二三十则,歇后语、谚语若干则。

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18岁的叶先生便出版了《淮安歌谣集》,该书由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出版,是代表当代民俗学研究最高理论成果的36种丛书之一。著名学者容肇祖先生在序里写道:他的《淮安风俗杂掇》,就是我第一次认识叶先生的细心和能力的地方……他常常寄给民俗学会一些风俗物品和说明,我们认为是很满意的材料,最近他的《杂掇》,关于建筑的一段我真佩服极了。

《淮安歌谣集》共62首(民歌26首,儿歌36首),还附有故事12则,我曾在网上通读过影印本,读起来十分亲切,因为歌谣里保存了大量的淮安方言、风俗。如果用淮安方言来读,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更有味道。提起《淮安歌谣集》,叶茵说:书里的一些歌谣,小时候母亲亲自教我们唱,现在有的孙儿也还会唱。我们很喜欢听《猴子上当》等民间故事。

亲人、长工、佣人根本想象不到,这个从收集地方民俗资料起步的青年人,竟成了淮安民俗学研究的鼻祖。

盐商家的读书人

礼教

191166日,叶德均出生于淮安县一个盐商兼地主的家庭。他的父亲叫叶慕良,字兆元,家有兄弟五人,因为叶慕良通文墨,讲义气,兴礼教,所以排行老三的他主持着这个大家庭。

做生意之余,叶慕良嗜好读书,藏书颇丰,家里有两间书房,一间给自己,一间给长子叶德均。叶氏父子在各自书房读书时,不许外人打扰,非请莫入。叶慕良的夫人王馨如也出生于大户人家,王氏对其他子女极为苛刻,却独宠爱叶德均。

父母的宠爱为叶德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诗书传家的家风让他成了读书的种子。这个盐商家庭,走出了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叶家是个大家庭,加上长工、佣人,有数十人。佣人多是县城的居民,长工多是农民。他们经常和叶家的孩子们玩,还给孩子们唱民歌、讲谚语、说故事。尤其是看门的人,经常教叶德均唱民歌,给他讲故事。叶慕良为人宽厚,叶家和佃户的关系比较融洽,即便收成不好的时候,他也不会怪罪佃户,甚至还施行免租政策。可以想见,佃户们多少也会讲些村事、民谚。

淮安历史厚重,名人辈出,民俗、谚语、民间故事等特别丰富,长工、佣人、佃户等给叶德均提供了民俗学的一手资料

将俗文学搬上高等学府的课堂

建树

彼时,俗文学常被一些学者贬低、歧视,叶先生却持这样的观点,中国历史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不仅产量丰富,而且质量也是优良的”“古代人民的口头文学,有一些仍然保存在现代人民的口碑中。这与他青少年时期在淮安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1930年,叶德均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赵景深先生。在给《戏曲小说丛考》的序中,赵景深先生写道:(叶德均)毕业后钻研中国小说戏曲和民间文学颇勤,与我通信往还达百余封。不难看出,赵先生对叶先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者关家铮曾统计过,仅1946年至1948年,叶先生在《俗文学》周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有40多篇,当时赵景深先生正是《俗文学》周刊的主编。

毕业后10多年,在扬州、上海等地从教、研究,与郑振铎等大家组织戏曲丛刊社研究戏曲。抗日战争期间,除了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叶先生还经常回淮安取书,为避免日本人的怀疑,他和家人将书的交换地点约定在淮安城外的一家面馆。

1947年,叶先生被湖南大学中文系聘为副教授,他主讲宋元明讲唱文学”“俗文学。在湖南大学任教期间,每月领到工资后,他都会带着叶鹏或叶茵去买书。

1948年,应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徐嘉瑞先生邀请,叶先生赴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他主讲中国戏曲史,同时讲中国通俗文学”“中国文学史。在云南时,他还淘到不少西南联大老教授留下的书,实在买不到的书,他还会托赵景深、关德栋等先生帮其购买。

无论在哪所高校任教,叶先生都坚持将俗文学搬上课堂,完全不顾别人的不解甚至讥讽。在教学上,叶先生注重将科研的成果和讲课内容相结合,他认为:作为一个教授,在学术上要有自己研究的建树,完全重复讲述别人的东西,不生津液而形同嚼蜡。

1953年,叶先生在上杂出版社出版了《宋元明讲唱文学》。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再版;1959年,中华书局三版。一直到2015年,该书还被商务印书馆列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足以说明其课、其著的经典。

戏曲、小说等研究多次涉及淮安

情结

学者张一民在《叶德均学术研究中的家乡情结》一文中举过三个叶先生涉淮研究的例子,即淮安的清代戏曲家黄钧宰,淮安的清代女弹词家邱心如,以及有关《西游记》的作者是否为淮安的吴承恩。他认为:叶德均对淮安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民间戏曲、古典小说和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他的学术研究活动自始至终都灌注着家乡的情结。

叶先生写过一篇《弹词女作家小记》,他将淮安人邱心如放在首位,这或多或少与家乡情结有关。叶先生在《邱心如的生平》中,详述其考证的过程,他查了很多书,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于是去拜访邱氏族中年龄最长者,从而给邱氏生平增加了一些鲜活的细节。通读该文,能感受到叶先生对家乡方志、宗祠、族谱、街巷的了如指掌。

因为早年对家乡民俗、风物的研究与访查,淮安的很多元素包括街巷都深深地扎根其脑海,即便后来离开家乡,他对家乡也不陌生。回不了家乡,但只要研究到涉及淮安的学术问题,他便可借此思乡,这是一种别致的乡愁。

20世纪50年代,叶先生被打为托派,他不愿加害更多无辜的人,便接受了莫须有的罪名。195676日,又被凌辱后,叶先生回家留了张字条给夫人,喝了几口杀虫剂,走到八大河投河自尽。翌日,家人将其火化并埋在一座小山头上。

我的问题要弄得水落石出,不知何年何月?你们把书卖了回老家去吧!这便是字条的内容,这样的绝笔令人痛心不已,我们也能看出他在生命尽头对家人、对家乡的挂念。

家人将他的书稿都寄给了赵景深先生,景深先生和李平先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整理了这些遗稿,在195712月编辑成《戏曲小说丛考》,但叶先生的这本书直到19795月,才被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再版。

2009518日,叶家后人为叶德均夫妇合葬立碑,由于找不到骨灰,家人一致决定将叶先生的遗著《戏曲小说丛考》用黄绸子包裹与夫人郝华韵合葬。

叶茵女士今年81岁了。近几年,她常与我联络,一来是讲讲她眼里的父亲,二来是因为我是淮安人,每每与淮安人通话,她就仿佛回到了父亲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马犇)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