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林:游子回归诉衷情

来源:新华访谈网    作者:王福林    人气:     发布时间: 2020-08-12    

——在首届《河下往事》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乡贤:

我衷心地感谢赵庆生先生邀请我参加首届《河下往事》座谈会,使我有机会,非常荣幸地与各位乡贤相识。

赵先生还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向各位贤士,作《落叶情》编写情况汇报,我真有点为难,因为我是搞水利的,加之文学水平不高,在《落叶情》里没有精美的语言,颂扬古镇悠久的历史,赞美故土璀璨的文化,而是站在水的角度对故乡有较多的责备和埋怨。请各位乡贤理解,这也是一个游子热爱故土的情怀。

我是1940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出生在河下古镇,1953年8月毕业于淮安县实验小学。我于1959年8月高中毕业考取华东水利学院,离开故乡。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水电部河南新乡试验站工作,在三十六年的工作历程中,先后经历了五个单位,2000年4月正式退休,2005年曾回淮短住,2019年8月,真正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这块热土,叶落归根,安度晚年。在外游荡了整整六十年。

我是一个水利工作者,一直在黄河流域工作,对地处淮河流域的故乡,没有做过一点贡献。2005年春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心中无限感慨,是这片土地,激起了我投身水利的梦想,是这块热土,把我送进了高等学府的课堂。然而,我没有为这片土地叩诊过平川和水网,我没有为这块热土问切过河渠的脉象。我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我有负于你呀——故乡》,这是一个游子愧疚的心肠。

就在那年春节,我访亲拜友时,听到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后,在待遇、政策等方面有些意见,同年5月,我回到北京后,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为家乡做点好事,给国务院总理写信,反映我在楚州的所见所闻,反映老淮安人的心声。信中我建议淮安市委和市政府将机关搬迁到老淮安与老淮阴交界处的板闸镇,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带动楚州区的经济发展,淮安市也名副其实了,老淮安人也就心平气顺了。后来,淮安市委和市政府真的搬迁到板闸镇,不敢说是我建议被领导采纳,很可能是我的建议与领导的决策不谋而合。

从那年开始,我就关心起家乡的事情,我应淮安区老年科协水利分会的邀请,参与了对淮安水利历史文化的一些研究工作。我对古淮河、古运河的有关问题及有关人物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并对河下古镇的保护和改造及有关方面发表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编写了一些拙文。2012年4月,我将这些文章汇编成册,取名落叶情。分故乡篇、古镇篇、古淮河篇、古运河篇和人物篇。2015年2月,《落叶情》再版印刷。

在古镇篇中,我编入了《刍议河下古镇的保护和改造》、《河下古镇上的估衣街》、《粉章巷——一条不寻常的巷子》和《梁红玉出生地和梁红玉祠》四篇文章。

河下镇和北辰镇是两个地方,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一带,是北辰镇;淮安新城以西、联城以北、古淮河南岸是河下镇。河下镇不曾叫过北辰镇。梁红玉出生在北辰镇,不是诞生在河下镇。现梁红玉祠搬迁到河下镇北入口。不能因为祠堂搬迁,就说她诞生在河下,进而说河下镇曾经叫过北辰镇。

针对河下古镇在改造中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我编写了五篇短文:“应该有个总体规划方案”、“应该有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应该发挥古镇人的积极性”、“应该努力弘扬古镇文化”、“应该努力促进商业繁华。汇编成《刍议河下古镇的保护和改造》。我对河下古镇的改造是有看法的,不伦不类,第一期工程完全听信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意见,建设了一条徽派大街。第二期搞了个贴面子工程,没有把商业文化融和进去,至今,花巷大街、湖嘴大街仍然是冷冷清清,第三期估衣街西部改造,统一了装修格调,失去了古镇的风韵。再说,浓缩景点的思想,是不对的,把梁红玉祠从新城古末口附近搬迁到河下,说梁红玉是河下出生的,修改历史是不应该的。沈坤和吴承恩都是明代人,祖居都是明朝风格的建筑,把状元府建成了仿苏州、扬州富豪的园林建筑,是没有必要的。开挖这条城河更是可笑,河下地势,北高南低,不然河下这个名字怎么来呢?河道不宽,如何行舟?几座桥梁的引桥伸到了路中间,建了拆,拆了建,浪费啊!

在古淮河篇中,我编入了《河下古镇北边的古河道应该是古淮河而不是古泗河》、《河下古镇北边古河道的历史变迁》、《古淮河与废黄河》、《我对淮安古淮河上“五坝”的认识》和《中国漕运博物馆观后感》五篇文章。

我回淮安后,在一次散步时,发现在“河下古镇”牌坊前的古河道桥上,书写着“老泗河桥”四个大字,顿感有误。古泗河是古淮河下游一条最大的支流,它发源山东沂蒙山区,从山东济宁经南四湖(微山湖)流入江苏,由徐州经泗阳到淮阴清口流入淮河,淮安不可能有泗河,于是我编写了《河下古镇北边的古河道应该是古淮河而不是古泗河》,接着我又编写了《河下古镇北边古河道的历史变迁》。

这条小的古河道是清朝同治年间,应山阳、盐城一带民众农田灌溉用水要求,朝廷采纳了水利专家殷自芳的建议,从乌沙河疏浚一条旧盐河,改名叫(新)市河。在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里,三城模型沙盘的新城北面,标注的是市河而不是古淮河,令人哭笑不得,市河是在清末,它根本没有参与过漕运。古淮河确确实实流经老淮安,古末口遗址、礼字坝、故衣街防洪堤,都是古淮河的有力佐证。淮安人就是不願承认河下古镇和新城北的古河道是古淮河,坚持说是古泗河,至今区政府的有关文件中仍称古泗河。而清河区把废黄河硬说成是古淮河,还建设了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我们的祖祖辈辈是喝淮河水长大的,历史上的淮安是靠淮河兴旺发达的,老淮安的子孙们不敢提淮河,不做淮河的文章,实在令人费解啊!

在古运河篇中,我编入了《“砖工堤”——淮安明代漕运码头遗址》、《再谈“砖工堤”——淮安明代漕运码头遗址》、《“砖工堤”不是堤防防洪护岸工程》、《对所谓“明清砖工墙”的看法》、《黄河泛运使漕运码头埋在地下480余年》、《复原“淮安明代漕运码头遗址”的建议》六篇文章。

2011年5月,楚州区在里运河边,防洪控制工程建设工地上,发现了一处明代水工建筑,故乡人把它称为“砖工堤”。这一发现为我们了解明代南北大运河水利工程建设,了解明代漕运事业的兴旺发达,进而研究明代的经济社会状况,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当时我在广州,我仔细地分析研究了图片和报道,并查阅了有关明代漕运的史料,我认为:“砖工堤”建造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有近6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堤防工程,它是漕运码头。我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从“砖工堤”的建筑材料看,大量的建材是砖,砖长约60厘米、宽约18厘米、厚约12厘米,砖上刻有阴文。这与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建造南京城墙时的用砖,规格极其相近,说明是明代的砖。

2、从“砖工堤”工程结构看,陈瑄在开凿清江浦后,又“缘西湖筑堤,绵亘十里,以引舟淮口”,他所筑的堤防结构是“固其根,中布砖十二层,以坚其身,上覆石二层,以膠其面,里凑石二层,以饱其腹。”“砖工堤”的工程结构与陈瑄所筑堤防的工程结构基本一致,因为是码头比堤防更重要,所以对码头“固其根”,加了木桩,并以糯米汁浇注,使其更坚固。可见这完全是陈瑄所为。“砖工堤”是个浑然一体的宏伟建筑,没有工程加高续建的痕迹,据说省文物考古部门定性为“这是明清砖工墙。”简直是胡说八道,明朝和清朝的砖大小都不一样。

3、从“砖工堤”附近出土的文物看,这儿是个码头。淮安的文史专家们也这样认为。

4、从淮安重要的地理位置看,淮安应该有码头。在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社会,码头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5、从明朝漕运事业的发展需要看,淮安不能没有码头。

6、从陈瑄的卓越才能看,他不会忘了建造码头。码头是由客运码头、货运码头、盐运码头、粮运码头、牲畜码头等组成的。当时的淮安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是漕运总督府所在地,码头的呑吐量是很大的,没有较大规模的码头,是不能满足需要的。

我当时发表了这6篇文章,有关部门没有任何反应,当时大运河正在申遗,多好的机会,为了捍卫灿烂的运河文化,为还原“砖工堤”的真实身份,为了便于领导了解历史史实,我将这6篇文章,汇集成“综合论述”,以快递寄给中共楚州区委书记和楚州区区长,供他们决策时参考。我的观点和建议如果能得到家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也算我为家乡做了一件好事。然而没有人采纳我的意见,连回音都没有。我现在仍坚持我的观点,毁掉那个水工建筑是犯罪行为。2017年,《水与中国》杂志又刊载了我这篇文章。

在人物篇中,我编入了《刘鹗与黄河》、《郭大昌与黄河》和《陈瑄督漕治水三十春》三篇文章。

陈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督漕运的总兵官,他以武将出身,在总督漕运30年间,继承前人治水经验,虚心调查研究,潜心谋划,在疏通京杭大运河南北两段的工程中,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成为著名的治理京杭大运河的水利专家,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漕运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我国水利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陈瑄督漕治水坐镇淮安二十九个春秋,到宣德八年,他仍以六十九岁的高龄和带病的身体,坚持在淮安一带勘察水利,最后死于淮安任上。为淮安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值得我们淮安人永远纪念的,他的业绩应该得到后人敬仰!然而,在淮安漕运博物馆中,竟然没有陈瑄的一席之地。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得到改正。我曾在《复原“淮安明代漕运码头遗址”的建议》中,提出竖立陈瑄纪念碑或陈瑄头像,纪念这位伟大的水利专家。

以上就是《落叶情》2015年版的全部内容。2017年《水与中国》杂志编辑部还发表了我的另外两篇文章,一是《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标不应该设在废黄河上》,二是《淮河、邗沟、黄河、里运河与河下古镇》。

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许多气象学家都认为:秦岭——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以北为暖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地带。而淮阴有位聪敏人,硬说淮安市区的“废黄河”就是古淮河,借助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在废黄河上设置了“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标志性建筑”。我看后很生气,于是编写了《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标不应该设在废黄河上》。我从气象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方面,来说明南北气候分界线是在我们老淮安古淮河上。老淮安位于江淮平原和黄淮平原的交汇地带,北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土质以黄色的沙性土为主,生长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而南部属里下河浅洼平地,是由长江、淮河的泥沙堆积而成,土质以灰-灰黑色亚粘土、淤泥质粘土为主,有机质丰富,盛产水稻及各种水生植物。我是在河下古镇长大的,小时候我们把古镇北面称为北乡,把县城南面称为南乡。逢年过节,南乡的亲戚送来的是米糕、鱼虾、鹅鸭,北乡的亲戚送来的是馒头和面粉、牛猪肉、鸡和蛋。北乡人劳动多用车推,南乡人多用肩挑。北乡的女人喜欢穿花鞋,南乡的女人喜欢头上戴花。老淮安才真正是南船北马的分界地。

关于《淮河、邗沟、黄河、里运河与河下古镇》,我从下列几个方面:一、古淮河孕育了河下古镇的诞生。河下古镇北临淮河,南濒湖荡,位于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二、邗沟通淮加速了河下古镇的形成。三、黄河夺淮给河下古镇带来了灾难也带来机遇。四、里运河贯通使河下古镇步入漕运行列。五、盐河开发又使河下古镇成为全国盐业中心。六、漕运和盐务使河下古镇进入了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带动市井兴盛、文化兴盛,也带动了饮食业的兴盛。七、水环境的变化又使河下古镇逐渐衰落。八、美化水环境使河下古镇在旅游大潮中获得新生。讲述了河下古镇因水而生,依水成长,得水兴旺,失水衰败的故事。

我叶落归根后就做了这些与水有关的几件事情,让各位见笑了。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

关于设置《河下往事》刊物,我非常赞成。

河下古镇与国内众多古镇相比较,有很多优势,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经历了作坊文化、漕运文化、盐务文化三个发展阶段,这是其它古镇无法相比的,我们经历了淮河、邗沟、黄河、里运河四大水系的哺育,这也是其它古镇无法相比的;我们这儿诞生了这么多的名人,这也是其它古镇比不上的。可是河下古镇的旅游业绩远远不如其它古镇,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古镇的往事很多,很多往事是值得我们回味的。搜集往事,记载下来,启迪后生。搜集往事,挖掘旅游资源,促进古镇新生。河下古镇有自己的镇志,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搜集往事,为将来续编河下新志提供素材。意义都是很重大的。

我随口吟咏了一首《无题》小诗,献给各位:

时逢盛夏结新君,促膝长谈故里情。

历史辉煌千载唱,人文璀璨万家钦。

悠悠往事难回首,历历生平可品评。

贤士满堂颂故土,苍冥桑梓吐衷心。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