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个极好的去处。写罢《下关全牛宴》,依然是崇仁重义的老王第一个发了圈。朋友们也不知是真读了还是假读了,分分秒秒间点赞一片,更有甚者,转发、评论、实地察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时,圈内圈外,全牛宴的香气扑鼻而来。
老王窃喜。他的光头因为兴奋,暴露出的青筋像愉快的蚯蚓一样钻了出来。他将朋友圈、群里群外热议下关全牛宴的文字、截图全发给了我。尤其是云者众的,希望我安排品品全牛宴的话一股脑,全无保留的发来。看着老王的图文,想着老王的可爱,我笑了。
笑的原因当然不是笑老王,也不是笑我那些吃货的朋友们,而是笑我的目的达到了。我的目的当然不会是品品全牛宴这么简单。尽管全牛宴是下关众多美食中的名宴,但对于已经过上小康日子的中国民众而言,品一次全牛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倘若真的来到下关,品品下关的历史、当下,我认为才是第一重要的。因为中国文化本身讲“品”,唯有品才有文化,才有档次。全牛宴需要品,“城郭连雄镇,舟车会要冲”的下关更要品。
品下关,得从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时起。公元前486年,夫差为争霸中原,开凿了从扬州邗江通达下关的邗沟。自此,长淮古渡开启。公元605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民夫疏通古邗沟,连通起淮河与长江,从此,奠定了下关(末口)在隋大运河中的枢纽和咽喉地位。明洪武三年(1370年)起,淮安知府姚斌、平江伯陈瑄,先后在位于古末口的古运河与古淮河联接处(下关段)建了“仁、义”二坝,漕船从该处盘坝入淮。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下关最早出现在文史典籍中。此后,下关渡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海运、漕运史上的“漕运津梁”。
品完下关的来历,也许,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邗沟、淮河、黄河、大海的波光、涛影;浮现出下关先民盘坝的艰辛;浮现出下关渡周边的繁荣。品下关,还需要读读下关史。也许,从史料的痕迹中,我们依稀耳听船夫吴歌软语,眼观货物堆积如山;我们依稀可见,镇海金神庙、镇海中枢牌坊、下关递运所、航海天文柱、淮阴驿……以及当年下关官僚、使者、商旅、运夫、劳工的出没;我们依稀可见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我们依稀可见安乐巷、卜家巷、杀猪巷、宰牛巷……乡邻和睦遍仁里,水月院、昭恤院、如意庵、吉祥庵、地藏庵……文化昌盛传薪火。
当然,品下关史,务必要抓住核心:仁和义。下关有仁、义二坝。仁、义二坝为中国漕运、海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仁、义二字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下关人民。盖因此,下关仁义名人辈出:陈治安尽节于“甲申之变”;江杏农悬壶济世,弘扬“山阳医派”;武进士陈凤元急公好义;谢碧魁打擂智斗松尾除凶斗恶;江来甫捐躯沙场;更有宋太祖赵匡胤下关中市口惩恶屠;巾帼英雄梁红玉下关街上制疯牛……品品这些代表着下关仁义文化的传奇人物和仁义故事,下关崇仁重义的特质一定会在你的心头熠熠生辉。
品完历史品当下。非常可喜的是,独特的仁义文化也滋养了当代下关人。虽然因旧城改造,历史的下关已经整体拆迁了。但走进现在的下关,下关人民世代血脉传承的仁义精神一直在。老王是地道的下关人。他见证和亲历了新时代下关作为淮安区新城区的核心区,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件事。他说,现在的下关,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你看,下关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林立,宽阔的道路如织,人民生活幸福甜蜜,这些都得益于下关长期以来的文化立魂,仁义固根。
老王说,特别是2016年,蔡峦调任下关村党总支书记后,大力支持乡亲们不忘仁、义二坝的惠泽,让下关人传承仁义精神,记住乡愁。蔡书记获知陈勇、王爱兵等下关村的文化志愿者自发众筹编撰《下关史话》没有办公场所后,村里为史话编辑部专门提供了临时办公室。得知张万松创作长达9.99米的《盛世下关图》,村里全力为他安排展出,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能感受到。为彰显仁义文化,下关村两委、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设计、实施了仁义下关主题文化小区。现在,如果你走进文化小区,仁义二坝景观雕塑、仁义主题文化小区门头、单元门的楹联、下关历史文化展览馆、下关书画艺术展览馆、仁义下关主题灯杆道旗、历史下关路名牌等一定会给参观的你留下深刻印象。村里还先后三次召开文史座谈会,先后开展市、区知名作家、诗人、书画家系列采风行动,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关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下关仁义文化的厚重。
村里重视仁义文化传承,村民们也用行动表达自己的仁义之举。今年疫情期间, 10名村民分别代表下关村的10个小区 3万村民,向参加抗疫的13名社工赠送了一封《感谢信》。下关书画家张万松赠送了书法作品《九尽疫败 春回下关》,村民李春耀赠送了《不忘初心记使命 党恩普惠下关村》的锦旗。村民严飞、郭汝会、杨顶顺、郭正东、陈勇、刁炳立、沙玉英等,分别向所有到场的社工献上了祝福健康的鲜花及象征吉祥红围巾。
老王介绍这些时,很自豪。他说,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致敬是下关人民始终在践行崇仁重义。我使劲地点点头,细细地品着老王的话,正如品着仁义的下关。
作者简介:咸高军,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区作协秘书长。先后出版了《杏坛放歌》《崛起》《我们的课堂在长征路上》等散文集、诗歌集、报告文学集、教育专著20余本,在《散文选刊》《人民作家》《扬子晚报》《协商新报》《淮海晚报》等近50多个报刊杂志、网站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曾获得“袁鹰文学奖”等各类主题征文十余次。近年来,创作的《春天,我到桃花垠看你》《我曾走过的中国》《雨点洒在青青的麦穗上》《这个春节,我们以战斗的姿态成长》等多篇诗作被省内外举办的朗诵会诵读,深受读者、听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