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允辰的队伍已经截住了张怀志,张怀志的手下胆战心惊,从马车里拿出刀剑的时候,整个手都发抖。宁允辰早已经成竹在胸,他一声唿哨,众人立即围拢上去。张怀志大喊:“各位义士,小可做得小本买卖,没有多少钱财,还请各位高抬贵手。”宁允辰根本不跟张怀志废话,将其手下团团围住,其中一个喊道:“想活命的赶紧滚!”张怀志的下人原本胆怯,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平桥是咱们东家的地界,兄弟们莫怕!”众人立即镇静下来,竟然没有一个孬种。
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双方都杀红了眼,张怀志这边为活命拼命,宁允辰也是为了生存拼命。地上的积雪被鲜血染得通红。
双方拼到最后,宁允辰死伤大半,而张怀志这边也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谁都没讨到便宜。宁允辰心里烦躁到了极点:盯了两年,算了两年,竟然没料到这一帮乌合之众有如此巨大的战斗力。
这时,平桥周边的村民们突然赶到了,手里拿着火把将张怀志紧紧围住。宁允辰惊呆了,现在这些人保护着张怀志,对方尽管赤手空拳,他手下仅剩的几个人即使拿着洋枪,也万万不是对手。他叹一口气,吹一声唿哨,领着剩下的几个人,丢下了十几个尸体,骑马扬长而去。而这时候,那雪下得正紧。
他根本不知道,张怀志虽然是一个商人,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商人,他是有着“仁义善人”之称的商人。在于湾这个古老的集镇上,张怀志作为一个外地人,能够在这里扎根做买卖,同时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富户,并非凭借着巧取豪夺,仗势欺人,低买高卖,而是他把“舍与得”看得最为通透。
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跟太平军做买卖,虽然是为了谋取利益,但是又不单单是为钱财。连年战争,流民穷人太多了,临近年关,凡是有张家的米铺分号的地方,穷苦人都盼望着张家能够像往年一样,赈济灾民。一年复一年,上河米铺的掌柜张怀志深感压力重大,他每年的祷告都是希望国泰民安,然而每年的流民和饥民,却总是比往年多出很多。他铤而走险,无非是为了用更多的钱,买更多的米,赈济更多的灾民。
他把精米和糙米掺杂在一起,在腊月二十这一天统一开始发放,每人一百斤,保证饥民们能过个好年,甚至能够顺利度过春荒,直到顶下新米来。
每年的端午,张怀志便让所有店铺的店员伙计一起上阵,蒸下糯米粽子,分给穷人。在这一带,张怀志就是一张济贫救苦的标志和象征。一直到解放后,有人要把张家后人拉出来批斗,都会被长辈们大骂一顿:“吃饱撑的?没有张家,你小子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张怀志遭此大难而能够安然无恙,更加认识到舍与得的利害得失。他告诫后人,年前救世济困和每年端午散粽子,包括大灾大难的时候开粥棚,只要上河米铺还在经营一天,就必须照做。这成了上河米铺的传统和定规。
尽管有时候,为了救济更多的穷人,张怀志需要购置大量的便宜大米,但这也是无奈之举:“有一口吃的就能先活下来,好不好先不论。能活下来就好办了。”
张怀志这样一个外地人,在于湾乃至山阳,甚至淮安府的地位都无法动摇。即使当地官府,当地的商户,都得给张怀志几分面子。而山阳县乃至淮安府的商家,但凡得罪张怀志,在当地的买卖必然没法做了。
那一年,当地挺知名的药铺林家铺子的林掌柜,因张怀志收留了一位外来逃难的郎中,那郎中看病一看一个准,而下药都是常见的几味药,唾手可得却又药到病除。郎中留在张怀志府里,给百姓看病,一时间门庭若市。林家铺子的生意一落千丈。林掌柜在自家门口指桑骂槐,明眼人一听就听出来这对张怀志没憋着好话。
第二天,林家铺子的门庭上就被贴上了一副白对联:“但愿人人都生病,只求日日都进钱”。这一下,林家铺子的生意更是无人搭理,不仅当地的郎中不敢从这里进药,连外地的客商都不敢来了。因为啥?外地客商的船就靠不到码头!码头上那些苦力就直接把客商挡在了运河里!
最终林家铺子的林欣宁只能给张怀志道歉,让张怀志出面协调,毕竟都是街面上混的人,怎么说也不能开着买卖把人饿死吧?张怀志并没有害人之心,他依然与人为善。而这些事儿却全都是他救济帮助过的人暗中做下的。林欣宁免不了要买些米面,做些吃食,在门口施粥,却由张怀志出面主持。张怀志也无法推辞,只好勉为其难,特别说明情况,希望各位不要为难林掌柜云云。这林掌柜又亲自出面致歉,这才勉强过关,之后就再也不敢找张怀志的麻烦。最终将那郎中聘到了林家铺子坐堂,这才皆大欢喜。
张怀志有着这样的名望,却并没有以此而恃宠而骄。他更加谦逊谨慎,尽最大可能与人为善,不与人争斗口角,生意自然也越做越大。
从那之后,张怀志把“与人为善,人聚财散”四个字作为家风家训,传递给子孙后人。张元文正是恪守这份家训,才硬挺着要把端午的粽子做出来,即使官府已经多次搜刮。
张元文估计得没错,京师、直隶和山东的地震,朝廷下旨要求各地增派漕运钱粮,以赈济灾区。作为当时中国商业最为发达的几个区域:徽州、淮安、苏杭、上海、岭南、山西等地,更是筹款征粮的重灾区。
官府又一次派官兵来到了张元文的上河米铺,这些官兵随意加码,中饱私囊更不必说,即使严格按照官方定的价码,这一笔一笔的钱粮,任谁也受不了。
张元文铺子里的一个伙计王贵为见这兵勇上门,立即赔笑道:“官爷,上次征讨发捻余孽的钱粮,我们铺子是交了的。”那兵勇横道:“这次不一样,是朝廷钦命要的钱粮。赈济地震灾荒。”说完就扯了条子,王贵为拿了条子看了一眼,递给了张元文,张元文皱着眉头看了看,道:“又要征粮!这个月还不到初五,支出去这么多!还让不让人活了!”
张元文既没有胆子抗捐不交,又没有胆子跟他父亲一样铤而走险,却只能做一个守成之人,“走一日看一日。”就是他的座右铭。只不过,这一次他算是豁出去了。
到了端午这日,张元文凑齐了官府的粮款,而给饥民们散发的粽子,也都包好了。张元文上河米铺的粽子刚刚端出来,那些饥民们早已经排得满满当当。
而这其中有一个人,不争也不抢,只是在外围站着,张元文对这个人太熟悉了,立即着人将此人请来,手下一看,这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陈振国。张元文请陈振国内堂说话:“兄台怎么沦落到这般模样?”陈振国颓然道:“一言难尽啊!”
张元文立即着人将惊魂未定的陈振国扶进内堂,并嘱咐小厮伙计:“给我看住了!谁也不许进来!”陈振国这才缓缓说起自己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