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往事:小小马桶风流说

来源:河下往事    作者:李梅芳    人气:     发布时间: 2020-09-24    

据说马桶最早出现在汉朝,还与飞将军李广有着关系,马桶被称为虎子。到了唐朝,被改名为马子,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着。制作马桶的材料很多,有玉的,铜的,瓷的等等,这些都是非富即贵的人所用,而普通老百姓常用的是木头马桶。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出现铁制的塑料的马桶,现在是陶瓷抽水马桶,既干净卫生又省事。

虽然普通的木头马桶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它在河下古镇估衣街上的历史不可磨灭,那段辉煌的岁月繁华的景象早就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在老一辈人们的心中,马桶就是子孙桶,当人们搬进新房时,第一样搬进去的是烧得正旺的火炉,第二样就是马桶,喻示着生活红红火火,子孙兴旺发达。因为看重,又因马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缺不得,少不了,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用品,多不止一个。河下估衣街的马桶业顺着历史潮流,应运而生。河下古镇因明清时期漕运的兴起而兴旺,从马桶上也可看出估衣街的商业繁华来。

今天有幸请来估衣街上马桶业的传人们,让我们从他们的叙述中了解前辈们创造的商界传奇,马桶业发展的传奇。

清朝晚期,班家、王家、杨家、华家等陆续来到河下的估衣街,开始最初的创业。后来有的人离去,有的人留下,从他们开始书写河下估衣街上马桶业的历史。

估衣街马桶业王家,是来自三个不同地方的王家,祖上不约而同地来到河下的估衣街,这是多大的福报与缘分啊。河下王明甫马桶店传人王开福家祖上来自淮阴,从事马桶的批发与零售,家里几幢房子,还有一个五分地的院子。据王开福师傅说,他的手艺来自他的父亲,做得不好,父亲不仅骂还会打。父亲常说:手艺不精,是万人灰孙子!话糙理不糙,严师出高徒,儿子也好徒弟也好,个个都是圆木高手,家里生意兴隆!

王开福

河下王在书马桶店传人王松宝家来自镇江,他们把南方的技艺带到了北方,并揉合到地方特色中,是吹向估衣街木工业中一缕清新的风。

王松宝

河下王氏箍桶店传人王德泰是徐杨人,在上海学艺,后来到河下。二零一九年八月,成功申请: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的店里可以看到成品马桶、四脚桶、恭桶等,这些成品现在是技艺的展示,是历史的展陈,它们都是艺术品。

王德泰

班家也是马桶界举足轻重的角色,除了在估衣街上开店外,还在别处设分号。常从江西运来杉木,且一运就是几船。今天河下班裕盛马桶店的传人班寿林班寿洪弟兄俩一起来了,老大班寿林做了一辈子圆木工人,年龄大了才歇业。班家的小儿子班寿洪参军后,出色的木工手艺,引起领导人的注意,作为特长兵被重新安排了工作,后因工作干得好而被提干,成为一段佳话!

班寿林

班寿洪

河下隆记马桶店传人杨振华师傅,说起自己的祖父与父亲充满自豪,他说没下放前,家里的马桶一直销售到灌南灌云连云港等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下放后,祖父与父亲被下放到农村的家具厂,时间一长,祖父与父亲的手艺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凭着精湛的技艺被人称道。到了杨师傅手上,他利用祖传的木工手艺,成功地改善了下放的生活,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吃得好,现在想起来,还津津乐道!

杨振华

马桶呈圆型,下面略小,上面稍大,由底、边、盖组成。围成马桶的木块一般是十三块,喻意是十三太保,保平安的。口部有边沿,好端起来。有大马盖,大马盖上有小马盖,又称小子。大马盖是由两块木头拼成,小马盖是一块整木。马桶上有三道铜箍,最下边叫底箍,中间的叫腰箍,上边的上箍。贫寒人家做一个马桶,三道桐箍的重量只有一斤六两,若是富贵人家,三道铜圈的重量有时候要翻上一倍。它们不仅起着牢固的作用,看上去还美观,有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呢。

马桶看着简单,真正做起来十分复杂,光是工具要有几十种,大大小小的工具排成一排,甚是壮观,若光看这些工具,你哪能想到是用来做马桶的呢?也是厉害,全是木头拼成,底与边就能锲合得很完美,一点不泄漏,技术含量很高。

除了精湛的木工手艺外,要会熬桐油,把生桐油熬成熟桐油,火候与时间的把握,都是技术。缝隙间要涂上自己用土方法制作的粘合剂,在面筋中加上另两种物质,这又是一门技术。会油漆,马桶做好,刷上桐油后,还要上油漆,这里面的门道又是一门技术。每一个马桶制作的师傅,都是多才多艺的人!

根据马桶的尺寸,细心的老板们还特地制作出三种,本地人用的叫淮马,北方人用的叫放马,有特殊要求的叫改马。淮安人喜欢端着马桶,马桶口与盖子的大小没有什么要求。北方人喜欢夹着马桶,马桶口要略大于盖子,这样才不会在夹着时掉下来。从这份体贴与细心中看出来,他们的生意这所以这么好,是因为用心。

马桶业的红火,使得估衣街上的老板们忙得不亦乐乎,有发展就有竞争,在马桶业中最大的竞争是:了马子,这是马桶界的大事,每一个从事马桶业的师傅都会竭力相争。了马子,是将马桶的边框围好,且要里外皆光,如果安上底子盖上盖子,就是一个完整的马桶。这一天,师傅们都憋足劲,座位旁,工具放整齐,如同医生做手术一样,只管一心手术,不操心工具的事。从坐下后,师傅们便闷头若干,最后以个数论名次,以质量论英雄,做得多且好为第一。每每到一起,问:了了几个?八个,十个,说的人一脸自豪,听的人一脸佩服,行业内的翘楚啊!

最令师傅们回味的是每年的冬门宴,现在说起也是一脸的向往。不管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回家过年,这是民间风俗。一到过年,便是人家娶亲生子的时候,也是马桶需求量最大的时候。进了冬至后,做马桶的人家便日日加班,每餐饭的菜肴要加三到四个,大肠烧豆腐:常富常富,这道菜必备。一日要吃四到五餐,有时候加班到晚上十点左右,还会去外面的饭店吃上一碗面条,在那冬日寒冷的夜晚,这是最快乐最温暖的一刻,这种快乐与温暖一直存在心间,温暖长长的一生。

河下马桶业最红火的时候,平车拖车船运,马桶被人们从河下运到灌云灌南连云港,运到盐城宿迁徐州等地,生意大的人家忙不过来,会分给其他人家做。渐渐地形成有钱大家赚,有事大家摊,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理念。共同的宗旨,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行较量只在手艺的高低技法的娴熟上,这种现象就是估衣街的特色!

一年下来,新年到来之际,同行业的人们欢聚一堂在文楼饭店,话过去,说当下,展未来,其乐融融。一杯浊酒言欢,笑看人生风云,千言万语融入其中,是庆功的酒,是总结的酒,是分享酒更是感恩酒。喝下这杯酒,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小小的马桶,看上去简单,做起来烦琐,当众人齐心协力做好这件事时,却做成了一件大事,让估衣街马桶名扬四海。

随着漕运的结束,战争的到来又走远,解放前后,估衣街的马桶业也在时代中变迁着起伏着。文革的到来,私有制的取消,师傅们下放的下放,改行的改行,马桶业纷纷歇业或解散,估衣街上繁华不再。文革后,有的人再次做起老本行,只是新兴的行业以极快的速度替代了传统的手艺,陶瓷马桶替代了木头马桶,再出色的手艺也渐渐被时代淘汰了。

属于估衣街上马桶业的时代过去了,但是马桶业的发展史,书写着别样的精彩。老一辈的师傅们,他们心胸豁达,为人仗义,对手艺精益求精,与同行相争相敬,都值得我们学习且铭记。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以小小的马桶说风流!(李梅芳)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