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屈原的这句名言至今为后人所传颂。他的“求索”精神,就像静静流淌的汨罗江,滋养着一辈又一辈岳阳人。
作为岳阳市检察院所倡导的四种精神之一,屈原的“求索”精神如今已深植于每一位干警心中,成为干警坚定理想信念的指路灯,激励他们拼搏进取、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司法为民的能力和水平,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也时刻激励着我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竭力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屈原,战国时代楚国诗人、政治家。自幼嗜书成癖,年少时才华尽显,且宅心仁厚。出仕后心怀百姓,忧国忧民,后受到权贵迫害,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于楚国破国后投汨罗江自尽。终其一生,不管是在国家大事上,还是在文学创作上,他始终在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创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幼时生活在平民之中,十分同情贫苦的百姓,从小便乐善好施,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这种对民众的关怀贯穿他一生,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至艰苦之地,他始终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同情民众遭遇的苦难。
屈原步入仕途后,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受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对内提倡“美政”,劝怀王举贤任能,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主张国家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对外主张结盟抗秦,亲自去各国联络,联合力量对付秦国。
因受怀王重用,为人刚正不阿,屈原遭到贵族排挤和毁谤,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在长期的流放中,尽管受到各种摧残,屈原仍旧不屈服,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就充分表明了他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一次,他在江畔吟诗,遇到一个渔夫,渔夫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应该“随和一些”,学会与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当即回答:“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在流放生涯中,屈原还不忘拿起笔抒写自己对楚国的热爱,对百姓的关怀,痛斥“群小”、奸臣误国,表达出为追求家国富强和百姓安康,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的忠贞情怀,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秦王朝破楚国郢都的消息传来后,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悲愤交加中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大江东去,暮往朝来,屈原的形象不仅留在了玉笥山顶的屈子祠,更留在人们的心间。身临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的屈子祠,看着庄严的屈原铜像,我们要对照古人,反省自己;以人为镜,正己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