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及其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上源远流长、连绵不断、赓续数千载的历史文化。她是中华民族发生发展、衰落兴旺的历史见证,也是华夏子孙源于心底、溶于骨血的情感见证,更是实现与维护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历经数千载历史长河的积淀,有关中国龙及其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已经发展成为源于图腾而超越图腾,集文化、考古、艺术、体育与宗教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性历史文化研究,成为象征与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另一方面,漫长的历史积累会在丰富其成果的同时,由于冗余而增加其繁杂性,模糊,甚至失去其最本质的内涵。日久天长,必将影响其亲和力和可接受程度。
笔者认为,从普适性、从面向大众的角度,尤其是面对现代人而言,简单明了更易引起关注,更能引起共鸣,更会聚能成势。因此,对龙源、龙的传人、龙艺术、龙精神等龙文化成果进行梳理、凝炼,取其精华,舍其繁杂,以直观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言简意赅的文化精华,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与精神内涵势在必行。
一、龙魂――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中国龙既能腾飞在天,又能遨游于水,具有容合、偕天、福生与奋进的精神,龙魂则是龙崇高精神的体现。龙的习性、心理特征、优秀品质与精神是历代华夏先祖及其子孙们,在创造中国龙及其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炼、演进出来的。必须强调的是,她是先贤们在创造与实践中自身励炼的结果,也是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中国龙及其文化与她的创造者之间,两者相互交融、相互融合。
世界其他民族的图腾都是选择自然界中某种具体的、单一的动物,而中国龙之源具有区别于此的两个显著特征。
首先,无论是远古,还是近代的中国龙都不是自然环境中的任何一种生物或实体,是由勤劳、智慧的华夏先贤们造出来的“龙”。生活在各种恶劣生存条件下的先民们可能认为,自然界的任何实体都不足以寄予他们的梦想与希望。于是,他们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具有大头和硕长身体(可卷曲伸展。距今约8000年,最早出土的石堆龙,身长19.7米)、似像非像蛇和牛或马的虚拟形象,并绘制、镌刻、浇铸于陶器、玉器或青铜器上,逐渐形成了早期“龙”的雏形。
其次,早期华夏先祖们创造出来的“龙”是由一、二种自然界动物演绎而来的。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敬奉或膜拜的图腾,为了多民族间的共处、容合,后逐渐演进成由蛇、马、牛、鹰等几种或十数种动物多元融合而成,甚至与雷电、龙卷风、云、虹等天象有关。其结果是,这种造出来的“龙”,除具有喜水、好飞、灵活善变、勇敢等习性与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于江河湖海力挽狂澜、直冲云霄能降福祸的神性与能力。创造者们将自己的智慧、理念与追求融入中国龙及其文化的创作之中,龙文化与中华民族由此成为两者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由此可见,中国龙及其文化的诞生与演进,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容人、容物、容天,既敢于挑战又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内涵,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之源。
先贤们塑造的中国龙,虽有叛逆的性格,且降福也能降祸(有学者认为是展示龙的威力),但其优秀品质与精神是主流,是本质,是核心。
龙“多元一体”的融合、包容与和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团结的象征,“团结奋进”则体现国家与民族的崇高精神。由此,笔者可初步给出一个结论,“多元融合、团结奋进”是龙之精华,也是龙之崇高精神的体现,亦即“龙魂”。
二、龙文化认同――彰显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的内源力,是源于血脉植入灵魂的更深层的理性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
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认同可追朔至原始社会时期。先贤们创造的中国龙首先属于他们自己,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却极为智慧地将其制作在几乎可以永远传承的器物上。这种可以被族人们共同辨识的图形,也就成为了族民们共处共助的原始标识。
中国龙延续了数千载,并且不断地变化演进。先民们从原始创作的初心,转为敬奉、膜拜,甚至信仰龙。龙成为他们心目中共同的神,走上神坛,就有了龙图腾。随着文字的发明,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龙文化,这种传承进入图文并茂的发展时期,将这个民族越聚越大逐渐开始统一。尽管早期这些还属于草根文化阶段,但她属于民众,属于中华民族。
从天下一统开始,龙走下神坛,进入皇族,龙文化打上了帝皇文化、强权政治的烙印,似乎一切与龙有关的文字图形都属于皇族。例如龙颜、龙袍、龙体、龙种等等。统治者借助龙的威严奴役民众,演变成象征帝皇政治、权力的代表,失去了龙文化的根。这种远离了民众的龙文化,即使无限度地放大了强权的威力,仍免不了战火四起、朝代更替,皇朝灭亡之命运。
随着清朝的结束,中国龙及其文化永远地离开了帝皇,开始重回民间。但由于国运衰败、列强入侵、民不聊生,龙文化处入低谷状态。闻一多先生曾寄希望于重启龙图腾,唤起中华民族之协力抗战,但未能实现其愿望。
抗日救亡时期,伟大领袖毛泽东胸怀民族大义,提出了救国为先的“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全力先行的感召下,全国爱国的同胞、海内外华夏子孙们激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龙的传人团结奋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束了外敌入侵的屈辱历史。这充分表明,只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长存于中华儿女心底的龙之魂,依然能唤醒――龙的崇高精神铸就的龙之传人的中国魂。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凝聚起来的民心,化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团结一心,在一穷二白土地上的奋起。面对外国列强们的挑衅、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主席又一次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并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华民族真的站起来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龙及其文化兴盛。华夏子孙与海外华人因龙缘再度重续,以各种形式的参与,见证了中华民族快速发展、国富民强、共同走过的辉煌的四十多年。
中国龙及其文化的兴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真实写照与见证,与中华民族及其后代的命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知兴替”,认同中国龙及其文化是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文化基础,也是助推海内外华夏子孙情感重建、中华民族精神重塑、中华复兴大业重构的巨大精神能源之根。
三、龙的传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龙的传人是由众多美丽的传说与神话,以及龙文化的发展与赓续而出现的。作者认为,龙的传人可以归纳为三种源流或“假说”。
第一种,“女娲伏羲说”。在远古的神话中,女娲与伏羲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或英雄。女娲有“博黄土作人”和“炼五色石补天”的传奇,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者。伏羲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有“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和“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帮助人类发展生产。由于传说中的他们都有似蛇或龙的身体与人首,因此是龙的鼻祖或龙的化身。
此外,远古时代还有一个更为迷人的神话。女娲与伏羲本不是同时代的,但他们却能跨越时空,因洪灾而缘聚昆仑山,结合在一起诞下两位龙子,居住在华夏九州,分为华、夏两族。后来,黄帝打败炎帝,其子孙后代合称为华夏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第二种,“炎黄二帝说”。相传炎帝是牛首人身(牛为龙的融合体之一),亲尝百草,发明草药治病与刀耕火种,教民垦荒种植,制造陶器与炊具,被称为神农大帝或神农氏。黄帝因有土德之瑞而称之。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功绩。关于炎黄二帝的龙缘传说,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如炎帝是因母亲女登感应神龙首而诞生,长于姜水(龙喜水)而成龙体。黄帝则更是在《史记·天宫书》等书中,有“轩辕黄龙体”、“黄帝龙颜”的直接描述。由于先民们将创造的、信仰的龙赋予了这些英雄或圣人,于是既有了龙祖、龙种,便有了一脉相承的龙子、龙孙……等,自然就有了龙的传人。
第三种,“龙脉说”。龙脉通常指在形态上连绵起伏、多方面与龙相似的山脉,中国民间将这种特殊的地理形态视为龙脉,还认为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脉。自古以来,从中国山脉的走向上看,昆仑山有北、中、南三条大的龙脉(干龙)及其分支(支龙),与其他龙脉相延续,遍布全国,又有黄河、长江、珠江及分支,以及其他江河,再汇入大海。那么,居住在这些山环水抱的福地的华夏子孙们,被称为龙的传人。
崇尚中华民族英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团结奋进是龙的传人的显著特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田村认为,龙的神圣,在于他得到了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敬,每个中国人都以“龙的传人”为自豪。
四、龙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如前所述,历代华夏的先贤们用勤劳与智慧,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中国龙”。中国龙经历了从简单的图形到图腾,再由族人们顶礼膜拜的图腾到走下神坛的各种龙艺术。
龙的艺术形态到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是龙头高昂,仰首向天,威风凛凛、腾云欲飞,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的高贵气质。龙纹装饰非常丰富,从服饰到装饰用的各种艺术品。常见墓室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瓦当、银器、玉器、漆器、铜器、丝织和印章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龙矫若流云、潇洒恣肆;隋唐时期的龙则华贵雍荣、富丽刚健;宋代的龙体态灵健、气质雅俊;元代时期,龙清秀飘逸、神采飞扬;明清时期,中国龙集各朝代之大成,龙姿多变、华贵雍荣、气势雄伟。
龙的艺术发展至今,可谓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早已从中国龙雕刻、绘画、书法、刺绣与服饰的各种美术造型,发展到电影电视、音乐舞蹈、高空飞龙等各种富有冲击力与感染力的现代艺术形象,以及报刊、杂志、学术论文与书籍等研究层次的作品。
有人说,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而华人心中都有龙。“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一首“龙的传人”超越时空、超越政治,引起的强烈共鸣,激发的民族情结,鼓舞的爱国激情,至今仍铭记于心。
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呼唤着我们,创作出更多以“中国龙”等为题材的、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铸牢“团结奋进”的中国魂。
结 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龙及其文化是由华夏子孙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主流文化,具有被海内外华夏子孙认同的内核与本质。因此,我们可以从龙形成上多元一体的生物学认同、龙文化一脉相承的源认同、龙传人的情感认同、龙精神的传承认同和龙文化理念、格局与神韵的文化认同,以及助推载体或平台构建的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地解读与推进。
作者简介
史绍蓉,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退休),女,生于1952年7月。研究方向为运动与体质健康、运动心脏蛋白质组学研究、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1部册;获省部级奖3项。
黄益苏,中南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舞龙舞狮》负责人;中国大学精品资源全球共享课《舞龙舞狮》负责人;国际级舞龙舞狮裁判、首部《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文版)主编;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统编教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材《舞龙舞狮》主编;获“中华龙文化当代十杰”、“世界杰出龙艺大师卓越奖”、“巴拿马卓越文化成就奖”;2019年,当选世界传统体育联盟(美国)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