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我怎么喜欢上喝武夷茶的?
因为他,我的亦师亦友
我是苏州人,我母亲是太湖西山人,那里出产纯正的碧螺春。喝茶,按理说,我喝茶该喝碧螺春。可是,我能喝茶,开始懂茶,却不是碧螺春,而是福建的武夷茶。江南水乡,柔情似水,而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处处都是山里的倔强,我怎么喝那儿的茶了?
一切都是缘,说不清楚的事情,都可以归结到一个“缘”字上去。
我喜欢上了喝茶,也是缘于教育。由于教育需要开放、需要交流,因而认识了福建的一位名校长,很快成了朋友。自从认识到如今也有近十五多个年头,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他是数学老师,我是语文老师,按理说,说不到一块。或许即是“茶”的缘分,我被他带走了。带走,我指的是走进了那个“茶文化”。
苏州的碧螺春,用玻璃杯喝,才有感觉,茶水中的碧螺春芽叶,形状、颜色,以及汤色,芽绒的显隐、漂浮,与碧螺春茶水的淡雅、清香,是互补,又相得益彰的美妙。而武夷山茶却不一样,打个比方吧,碧螺春是早春,有点春的味道,不过,仿佛只有一点点春的气息。武夷山茶,却是真正的春天,春风春雨一起来,百花一起开放,桃花,杏花、李花、蔷薇、牡丹,让人目不暇接,万紫千红。
校长需要再提高,因而我与这位福建名校长在进修班、论坛、沙龙等场合常相遇,相聚也成了常事。有时我们同居一室,聊天甚欢。他有个习惯,早晨起床,漱洗之后,即开始泡茶。然后,一盏一盏不停地还给我:柳兄,你喝;柳兄,你喝。吃完晚餐,散一回步,走着、看着,我还兴致正浓,不料,他总是催我,说:柳兄,回去吧,我们喝茶。
也就从那个时候始,我开始知道福建茶,特别是武夷茶。这位朋友随身都会带一套小茶具:小壶、小茶盏、小盖碗,工具、程序、工艺等等,给我的是全新的喝茶感受。边喝,他还会向我普及知识,从似听非听,到似懂非懂,是一个漫长又有趣的过程,即从不自觉到自觉。他泡茶,我喝茶。他泡我喝,他总是说:柳兄,这是好茶。他自顾自喝一盅,又自言自语地说:这个茶好,这个茶好。我呢,也就附和:这个茶好,这个茶好。
我们相遇喝茶,分别临走,他总是慷慨大度,总会把带来还没有喝完的茶,留下给我。什么大红袍、肉桂、水仙,什么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都会拿到。老实说,开始我也不在乎,我也不懂是什么茶,回家随手一丢,想起来要喝,随手拿出一小包,倒入茶杯,冲入开水,茶叶浸润其中,从浓到淡,一杯又一杯,喝一天。朋友知道了,骂我:暴殄天物,你是在暴殄天物啊。
武夷山
后来,我去了武夷山,这位朋友做向导。与其说是山水游,不如说是茶文化游。他带我去了桐木关,那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那里最有名的茶(至少我后来以为)是正山小种,冲泡后汤色红鲜明亮,香气鲜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是红茶的老祖宗。世界上所有红茶,都是从这里走出去,演绎、分支、改良,所谓发展起来的。从此,我对“正山小种”肃然起敬。茶叶虽然颜色灰黑,可茶汤琥珀深色,十分诱人。茶诱我,真正是从桐木关“正山小种”开始的。
大家喝武夷山红茶,一般喜欢喝金骏眉。它是现代茶,历史不长,属于正山小种时代的新创意。选用的都是鲜芽尖,一斤茶,需要数万颗芽尖,名贵。我以为它还只是正山小种的异化品,当然这样的异化,是走向珍品的异化。不过,我吃武夷山红茶,我仍然喜欢正山小种,吃武夷山红茶,不吃正山小种,有忘却祖宗之嫌,有见异思迁、忘恩负义的味道。
尽管金骏眉色诱人,有蜜香味,不过,我却感觉太软,过于甘滑,没有正山小种那么纯真而爽口。吃正山小种,打个比方,就像读唐诗,而且是初唐王勃的诗,大气,有早晨阳光的气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心胸会扩大起来,让人心情舒畅。
我到这位名校长的学校参观学习过几次,办学大气。他管理学校,大境界。他自己就是一个好老师,荣誉、职称、人们的赞誉,应有尽有。他为人也大方,我在他那里喝茶,看到那张茶桌不错,老树之根做成。我说,我有一张多好,可是苏州不产这个。不久,他给我寄来了。喝茶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福建尤其是。
喝茶,还是文化,有些地方有的文人喝了酒才能写字写诗,福建不是,不用喝酒,喝茶就行。又一次我去了福建,看到一张原木独幅条桌,写毛笔字的好桌子啊,我自言自语在那里嘀咕。他听到了,不久,一张相似的桌子寄到了。他说:柳兄,不要只顾喝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书法还是要懂一点的、会一点的。什么时候字写好了,寄几张给我。
从此,我常边喝茶,边写字。字没有写好,我却寄了几幅字给他。他是数学老师,不仅能解数学题,还会写诗、写教育随笔、文学散文,出版了几十本书。他有品味,经常说柳兄,你这个写得不行,你那篇文章,还可以看看。
恰如其分,又名副其实,福建的这位名校长,是我喝茶喝启蒙老师,十多年前他开始启蒙,十多年以后,他仍在在启蒙,其实不仅是喝茶启蒙,更在于做人启蒙。
他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季节,给我寄茶,寄不同季节该喝的茶。他寄茶,总会对我说一句:你不懂茶,好茶给你也是浪费。我对他说,是啊,是啊。不要寄了,好茶坏茶,喝到嘴里,对我都是一个味。我其实是怕懂茶,他给我的一般都是好茶,我总把好茶,当差茶喝。我对他说:趁我对茶还没有上瘾,不要寄了,万一上瘾了,你又不寄了,我怎么办?他哈哈大笑,回答我说:只要我有茶,我就寄给你,我有两包,你一包,我一包;我有一包,你半包,我半包。
启蒙阶段,也是会有提高的,我耳濡目染,我在他的身教言教下,开始有讲究的喝茶了。秋天,知道选择吃红茶,暖胃,不伤胃。不过,我开始觉得这个季节,喝岩茶更好。
岩茶,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喝在嘴里,有一种沧桑感,岩茶虽还有正岩、半岩之分,不过都是经历高山风雨之物,内蕴“岩骨花香”,“桂皮香”也好,“辛辣味”也好,都是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一生能遇到多少知茶人?
我与这位朋友于十年之中,三次暑假一起去西藏,他与他的学校十几年里,有好几个援藏项目。我们去了林芝、去了山南、去了日喀则、去了阿里、去了墨脱,都是邀请我、他带我,一起头晕,一起高反,一起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一路看风光、一路看学校。他工作,我看风景,当然我也会贡献点教育的想法。看山水美景、教育美貌之余,他处处不忘戴着茶具,带着武夷山岩茶,泡茶,一起品尝。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之王,是我喜欢的,确切的说被他引领着喜欢起来的,竟然尤为喜欢牛栏坑的茶,香高味醇,表里如一,回甘持久。
我的这位校长朋友,由于自身努力,成就公认,后来做了教育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我从未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官,亦师亦友。每天在微信上,公开或私下,相互调侃。也几乎没有面对面时,我肯定过他什么,对我们来说,那是多余。
他姓李,名为迅,我称他为迅兄。
2022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