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淮安市微型小说研究会,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淮安区作协红色文化委员会作家代表,来到淮安区流均镇进行学党史采风活动。参加采风活动的有朱士元、施向平、居付晴、杨海燕、郭玉琴、李将、管广静、刘艳梅、徐怀庚、骆洪宾、季学军、石玉楼、彭燎、黄迎红、张以安、吴宇等作家,他们首先来到流均王家墩瞻仰陆军新编第四军淮宝支队挺近淮宝区阵亡将士纪念碑,接着来到流均镇渔业村登上红船进行参观,然后召开座谈会,谈感想,谈创作体会。大家收获满满,上了一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极大地激发出红色文化的创作热情。
在王家墩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大家举目凝望碑顶屹立着一位持枪杀敌姿势的战士塑像,仔细观看1943年11月刘先胜、韦一平、惠浴宇、黄公正等新四军将领等为纪念碑题词和时任淮宝县委书记刘烈人题写的碑文。碑上题词有,韦一平(一分区地委书记)题:“精神不死”;惠浴宇(二分区专员)题:“功在吾民”;黄公正(五团团长)题:“革命楷模”;刘诚(刘先胜化名)题:“英气犹存”。碑上还篆刻着刘烈人饱含深情撰写的碑文。在刘烈仁撰写的碑文中最后写道:“饮水思源,淮宝支队血战之功不可没,阵亡将士忠勇精神岂可泯者!”这些历史遗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3年初,日寇对淮海、盐阜地区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新四军十八旅为了支持淮海、盐阜地区新四军三师的反扫荡,由五十二团政治处副主任彭冲和参谋赵熊率领约150人建立了淮宝支队,从高邮穿插到射阳湖地区,选择流均王家墩作为立足点,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淮宝支队在王家墩立足之后,利用这里的水荡优势,打垮了前来扫荡的日伪军。淮宝支队不断扩大战果,开辟新区,在淮宝盐地区先后建立了8个区的抗日民主政权,为淮宝盐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淮宝支队在开辟淮宝盐根据地的过程中,有5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在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中,这一地区为发起车桥战役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和后勤保障,为车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大家为淮宝支队的事迹和英烈们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所震撼。
接着,大家来到流均镇渔业村,感受渔业村党支部的红船文化。渔业村十分重视红色文化建设,精心地打造“红船”文化。在渔业村村部前,有一座码头,上面停靠着一艘红船。在红船船头,飘扬着两面鲜艳的党旗;在船舱里,悬挂着入党誓词,和红船精神条匾。大家在红船上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建党历史,感悟南湖“红船精神”,精神上受到了巨大鼓舞。大家表示要学党史、颂党恩,深入基层,创作出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好作品。
在渔业村党员活动中心,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淮安区作协副主席,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淮安区作协红色文化委员会主任,淮安红色作家施向平主持,他介绍了淮宝支队的有关事迹。接着,渔业村原村委会主任介绍了渔业村这几年来的蜕变,以及在集体荷田承包、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公墓建设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十分融洽的党群关系。紧接着,大家畅所欲言,谈感想,谈创作。最后,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朱士元作总结性发言,希望大家借学党史、颂党恩主题活动,深入生活,扎根红色土壤,写出反映时代的好作品。
这次采访,受到了流均镇人大副主席、渔业村党支部书记潘志平和渔业村原村委会主任王鹤光等同志的热情接待。(淮安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