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后作家联谊会是面向全国90后作家、诗人的民间纯公益文学聚会,旨在团结国内90后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抱团发展。自2010年举办首届活动以来,已成功在北京、佛山、重庆、哈尔滨、西安、合肥、焦作、石家庄等地连续举办十届。90后作家联谊会汇聚了4000余位90后作家和200余所高校的文学社团,在青年作家群体中具有极强影响力和知名度。(安徽文学网记者 张培亮报道)
张培亮:佳伟你好,你是人大现当代文学硕士,请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文学的?
张佳伟:感谢你们的采访。喜欢文学是从读小说开始的。高中时期我是住校生,成绩也不错,所以常常废寝忘食地读小说,甚至高一还利用课间时间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这样的著作。有了兴趣之后,我又在高二开始读散文和传记。
张培亮:在文学的道路上,有没有一个启蒙老师?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张佳伟:那一定是我妈妈。从我小学时起,她就一直订阅各类文学刊物,比如《人民文学》《收获》,她自己也会坚持写诗和散文,也会读自己的文字给我听。因此在我的意识里,文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我决定读文学专业时,我的父母都很高兴。家庭环境影响下,我一直都很满意自己的专业选择。
张培亮:毕业之后你选择在《中国校园文学》做编辑,你觉得在本行业工作对你的写作有促进作用吗?
张佳伟:《中国校园文学》是一个优质的平台。身为文学刊物编辑,一定是有写作压力的。一方面是来自同行的压力,我对阅读的爱原本是大于写作的,但周围的同事都有写作习惯,因此现在我每天都会写作。另一方面是来自日常工作的压力,每天我都阅读大量来自全国的稿件,过硬的写作水平是处理来稿的基础。在和优秀的作者的交流中,我的写作意识自然而然会获得提升。
张培亮:你老家是陕西的,陕西文化底蕴深厚,这对你创作素材的积累有什么影响?
张佳伟:它给我一种垂直的视角。在陕西,几千年的历史会一层层投影到现实生活中来,它和活着的人是很亲近的。举例来说,我读高中时学校对面有个村子,每周上学我都经过那儿。有一次村子施工,挖出了一大批商代的金色青铜器。但是在许多陕西人眼中,这是不值得惊讶的事情,因为发生得太多,西安很多大学校园里都发现了非常古老的遗址。这种生活经验带给我处理历史素材的视角。
张培亮:去年第十届中国90后作家联谊会,你受邀参加,对联谊会有什么印象?担纲副主席,有什么想做的事情?
张佳伟:去年很荣幸受邀参加第十届中国90后作家联谊会,最大的感受是大家情谊都非常深厚。康主席的致辞真诚幽默,主席团的每个人都很友善。我也看到了新生的力量,当时参会的大多数都是95后,甚至有00后。今年《中国校园文学》开设了一个新栏目——《“00后”来了》,也是希望通过对年轻作者给予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写得更好。我也看到当时参会的许多作者都已步入社会。面对后来人,作为前辈的90后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作为副主席,我将致力于为更多90后作者提供优质的创作、学习平台,帮助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张培亮:作为90后,你觉得同代人的文学创作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你有没有欣赏、喜欢的90后作家、诗人?
张佳伟:用90后这个概念来概括创作是值得警惕的。身为90后,我自己是非常反感被定义的。今年最大的90后已经满30岁,之前90后有“非主流”这样的称呼,如今90后也向“主流”慢慢转变,应当认识到作为个体的独特性,我们都在逐渐适应。90后的作品是丰富的且多变的,即使是同一位作者也不应该过早确定自己的风格。我喜欢一些作品,恰巧它们的作者是90后而已。
张培亮:作为一个创作者,你觉得创作者必备的要素有哪些?
张佳伟:脑子和手。只要能写,就写下来。
张培亮:还记得处女作什么时候发表的吗?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
张佳伟:那时候我读高一,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写一首诗,我一周写了十一首,后来老师帮我发表了。当时得知之后,自己非常难以置信,并且觉得写得不足以发表。直到现在我写东西还总觉得不够好,心态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
张培亮:你喜欢的作家、诗人是哪一位?喜欢他们的作品多一些还是人品多一些?
张佳伟:翟永明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从本科入学开始,那时我很幸运在成都。我喜欢她作品展现出的人格。
张培亮:最深刻的一本书是哪一本?为什么会觉得深刻?
张佳伟:《鲁迅全集》吧,每次读都有新知。
张培亮:未来有什么创作计划?是想深耕于编辑工作还是写作?
张佳伟:一直以来我都比较习惯写诗,今年打算练习写短篇小说。我希望“两条腿走路”,当编辑最开心的是发现优质作品和作者,写作则是发现自己,这是相辅相成的。
张培亮:很高兴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与这次采访,我们也期待看到你的更多的优秀作品。
张佳伟:谢谢你。很高兴加入“90后作家联谊会”这个大家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