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张思哲
采访主持人:李 将(《新华访谈网》执行主编、青年作家)
采访嘉宾:张思哲(青年作家、文史研究者)
李 将:张思哲老师好,恭喜出版新作《五四简史:晚清90后的崛起》。
张思哲:谢谢,李将老师。
李 将: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我们长安一别就五年了。这五年来,思哲老师笔耕不辍,不但写完了《鲁迅小传》,还顺利出版了《五四简史》。
张思哲:不忘初心,步履艰难。这五年来,确实都不容易啊。
李 将:万事开头难,一切苦难终究会过去的。那么,我们就开始采访吧。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思哲老师怎么对五四产生了研究兴趣?
张思哲:2015年5月,我写完七万字的《鲁迅小传》,研读兴趣逐渐转向了五四时代。确实五四是一个被历史大家写烂的话题。说句真心话,我趟这场浑水,确实有点自讨苦吃的意味。不过,趟这场浑水写的这本《五四简史》,还是有自身的一点价值。正如,袁枚所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算烂到了极致,它也是我四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之作。
李 将:确实,“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好的,第二个问题,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克服重重苦难,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张思哲:2015年,我开始广泛研读五四时期的重要史料。2016年4月,便写了一篇七千字解读“五四事件”的随笔,题为《五月四日,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2017年2月寒假,开始动笔,用了五个月完成上卷内容。这部分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解读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2018年,我用暑假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终完成了十五万字的《五四简史:晚清90后的崛起》。这四年来,不仅经历了两次招教考试落榜的尴尬,也经历了一次恋爱被拒的深深伤痛,更经历了找工作难的种种困境。可以说,这本书几乎就是忙里偷闲,硬是挤出时间写完的。
李 将:哈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看来,思哲老师深有体会,才写出了这么多很有深意的文章。我的第三疑问,就是思哲老师为什么要以“晚清90后”的视角解读五四运动?
张思哲:其实,这与我的现实遭遇相关。其一,我身为新一代“90后”,确实留有私心的想为“90后”正名之嫌。其二,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遇到的现代作家多数出生在1890年前后。其三,写“晚清90后的崛起”,又何尝不是期盼着自己的崛起呢?不过,对我最直接的启发是阅读了《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萌思想写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谱系。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应一代人。比如,百日维新对应晚清60后与70后、辛亥革命对应晚清70后与80后、五四运动对应晚清90后与00后。换而言之,正是以一代人的视角作为切入研究一个事件。
李 将:说到“晚清90后”,我更加关注的还是我们这一代90后。下一个问题,思哲老师可以谈一谈我们这一代90后吗?
张思哲:好的。其实,这本书最终指向的还是我们这一代90后。与“晚清90后”相比,我们这一代“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着时代赋予的强烈的个体意识。我们这一代“9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确实享有互联网带来的资讯便利,但在喧嚣的网络世界背后,却不得不承受更深层的虚无感与疏离感。互联网确实缩短了我们个体间的物理距离,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是愈来愈远。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给予的焦虑感,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这样的困惑确实没有“晚清90后”国破山河的强烈,却有着我们这个时代深入灵魂的不安感。
李 将:是普遍都有不安全感吗?
张思哲:嗯,可以这么理解。不过,感到庆幸,我们这一代“90后”,算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没有遭遇过太多贫苦的物质生活,没有灌输过太多违心的政治理念。一切的一切只是跟着时代的感觉走,我们不在遵循父辈早已安排好的生存规则。我们这一代“90后”的命运选择,早已剥离了父辈既定设置的游戏规则。换而言之,沿袭父辈的既定规则早已被打破,一切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只能凭借个人本事缩短必要的延迟时间。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我们这一代“90后”大部分人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让自己与父辈一样过着普通人应该过的生活。工作住房、娶妻生子,这些问题在父辈那里,应该在30岁之前就解决了。但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存成本的提高,贫富差距的拉大,必然将我们这一代“90后”的问题无限地延长。
李 将:思哲老师是不是有点过于悲观了?
张思哲:不是悲观,而是勇敢的面对这样的现状。不过,需要强调一下,《五四简史》中提及的“晚清90后”主要是精英群体的人生遭遇,忽略了更多普罗大众的平凡艰难。然而,当前的我却是新一代“90后”最普通的一个,我无法细致的回答我们这一代“90后”精英群体的开挂遭遇,只能感知我们普罗大众最为艰难的心路历程。
李 将:也未必总是这个悲观,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思哲老师“晚清90后”与我们这一代“90后”有着怎样的相同点?我们能从他们的遭遇的得到哪些启示?
张思哲:让我们回到一百年前的历史语境,“晚清90后”面临的问题,与我们有着同样的现实困境。他们那一代,很多人遭遇了家道中落沦落到了底层,但又通过现代教育打破了沦落底层的魔咒。正如老舍先生一生关怀社会底层,诸多作品真实再现了底层社会的残酷。他的文学视野没有置身于底层,而成就一流文学大师的格局,正是得益于主动接受中西文化的融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还是认为天无绝人之路,教育与文化是打破阶层固化的不二法门。
李 将:最后感谢思哲老师接受《新华访谈网》这次采访,分享了创作《五四简史》的点点滴滴。
张思哲:我也要感谢李将老师的这次采访机会,说了一些心里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