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霖:要说就说正宗的老北京兔爷和鬃人

来源:中华网    作者:段颖    人气:     发布时间: 2017-10-23    

“这是一种纸糊的戏装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将,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却是一圈鬃子。这些戏装小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铜盘,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枪往,煞是好看”。

冰心先生曾在81岁高寿时所写的散文《我到了北京》里,津津有味地回忆过儿时由舅舅带着到北京隆福寺所看的一个小玩意,其便是北京鬃人。

时至今日,偌大的京城里,此番热闹情景已颇为难遇,记者却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见到了这些小玩意儿的身影。

 

一边字正腔圆地演唱京剧,一边敲击铜盘令盘中鬃人旋转开场的是北京鬃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白霖。据其所讲,鬃人是北京独有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传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之所以叫“鬃人”?是跟小人儿底座上那圈猪鬃有关。猪鬃有弹性,当把鬃人放进铜盘的时候,只要轻轻敲打铜盘边缘,猪鬃一震动,就会带动小人儿旋转,做出京戏里头一些动作,所以又称“盘中戏”。

“在过去,鬃人曾经家喻户晓,老北京人偏爱京剧,但戏园子又不是见天儿都能消费的起,为图乐呵也为过个戏瘾,便有了北京鬃人。玩鬃人的铜盘并不是什么特殊的道具,老北京人家里头,甭管穷人富人,都有这么个物件儿。平时用来搁茶壶茶碗,喝完茶一拿走,就可以把鬃人摆上去敲着玩,兴致来了,还能跟着唱上一出,‘盘中戏’也就打这儿来的。”

 

甭看这么小一玩意儿,做起来可并不容易。据白霖介绍,要做出一个像样的鬃人,少说也得四十道工序,“鬃人的脸谱,穿的衣裳,背旗……上面的图案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而且‘盘中戏’还涉及到力学知识,倾斜度掌握不好的话甭说‘演戏’,转不转的起来都是个问题。”

为了使鬃人更加贴近戏剧人物在舞台上造型,白霖说他的父亲白大成先生专门对传统鬃人进行了改良,给鬃人加上了腿,随着铜盘敲击,盘中鬃人也互相抬脚向对方追逐开来,活脱脱一场京剧开演。

鬃人除了是过去寻常百姓家的常备玩物,也曾是皇宫贵族的座上宾,“2014年故宫举办的一场展览,叫‘小皇帝的玩意儿’,其中有来自英国的自鸣钟,俄罗斯的套娃,还有一个80公分左右的小鬃人。可以说上至王孙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均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

遗憾的是,今天热闹的鬃人表演已经不多见了。白霖分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对京剧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而作为京剧衍生物的鬃人也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除了现场的鬃人展示,同样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的还有一些或大或小、形象各异的老北京兔爷。白霖介绍说,恰逢中秋将至,借此机会做这样一场展示,是为了让观者对老北京兔爷文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目前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不少的误区,以兔爷为例,有人说中秋出现,有人说春节出现。实际上,传统的北京兔爷只有中秋节,过完中秋来年还要再买新的,叫‘叫隔年的兔爷-老陈人儿’。再说兔爷的靠旗,实际上只有一面,老话叫‘兔爷的靠旗独挑儿’,但现在会看到四面八方都插着旗子的兔爷。”

 

对此,白霖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就要弘扬真正的传统文化。“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对鬃人、兔爷感兴趣的外国嘉宾,倘若我向他们介绍的不正确,那岂不是贻笑大方了,人家会说你本国的东西自己人都不了解。”

 

脚坐莲花山的兔爷、兔奶奶

此次展览的兔爷,白霖专门仿照清宫里的兔爷样式,展示了脚坐莲花山的兔爷、兔奶奶,“因慈禧太后将自己比作南海观世音,故后宫所拜的兔爷兔奶奶也变有这样的形象。”据白霖介绍,摆台上的贡品,要用传统的自来红、自来白月饼,苹果象征平平安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桃子意喻长寿,贡品中还要有兔爷最爱吃的毛豆。

 

围绕兔爷兔奶奶的小兔,有的骑黄虎、有的骑黑虎的,骑黄虎是希望家里的男子能够升官,黑老虎则是武财神赵公明的坐骑,黄黑二虎也就是升官发财的意思。

不管是做展览、进校园、还是通过媒体渠道传播,白霖说自己希望借助这些方式让大家了解真正的北京鬃人、北京兔爷……“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文化传播。”
 

合作招募:

新华访谈网:简称“华访网”,专注精英人物报道,商业活动宣传,企业品牌推广,已在国家工信部与公安部正式备案登记,由江苏中访文化传媒机构负责运营,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高端访谈主流媒体,同时也是知名新媒体《凤凰新闻》《北京时间》《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的深度战略合作伙伴。

秉承“人文情怀、中国声音、全球视野、兼容开放”的《新华访谈网》,目前已先后入驻: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凤凰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磅礴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一点资讯客户端、鲜果客户端、简书客户端、网易云阅读等知名移动媒体平台,组成强大的全媒体传播集群,并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重点新闻网媒保持同步发稿合作关系。

为了促进《新华访谈网》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本网的公益资讯,提高资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各地的公益机构,开创各地公益宣传工作的新格局,经本网研究决定,特面向全国招募省市地区事业部负责人及特约通讯员,有意向的社会各界人士与机构可以与我们取得联系:QQ:3185251323,183 6077 4478(微信/手机)。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