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还有后来创作的《正红旗下》等我都读过、看过。他写出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写活了北京的市井人物,写出了正宗的老北京味。
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老舍是北京人,出生在北京,投湖在北京,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他的故居自然也在北京。
这次应邀去济南参加颁奖会,邀请方很客气,说:结束后陪你转转。我是第三次去济南,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等著名景点都去过了,这次去哪转呢?查了一下百度,发现有老舍故居、辛弃疾故居等。
济南还有老舍故居?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突然想到老舍的名篇《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这我拜读过,感觉不愧是大家手笔,观察很细腻,文笔很优美,写出了济南秋天、冬天的特有的美,写出了济南不同于北京的韵味,体会到老舍对济南的爱,对济南由衷的喜欢,原以为是一篇走过路过,有感而发的游记,谁知是他住在济南、工作在济南期间的大作,看来我孤陋寡闻了。
在主办方负责人的陪同下,我、刘海涛教授与《新华访谈网》主编李将等一起去了老舍故居。七转八拐才在趵突泉斜对面的小街小巷里找到了老舍故居。指示牌标着“济南老舍故居”,大概是区别于北京的老舍故居。
这位置闹中取静,离他教书的齐鲁大学不远,应该是老济南原住居民的老街道。
快到老舍故居的弄堂白墙上,写着老舍对济南赞美的词句。弄堂尽头一棵高大而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仿佛是老舍故居的守护神,又像在指引着游客,告诉游客:到了,老舍故居到了!
济南的老舍故居是典型的济南民居,进门一个门楼,照壁墙对着大门,里面一个四合小院,三间房子,一口水井,一棵石榴树。不是豪宅,不是富户,没有高墙大院,没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属小门小户,独家独院,几分恬静,几分温馨。记得晚清写《老残游记》的刘鹗有对济南有这样的描述:“家家有泉水,户户有垂杨。”当然100多年过去了,已不复百年前的旧景了,但井圈默无言,水井依然在。垂杨不复有,石榴年年红。院子里那棵石榴有些年头了,树冠阔大,绿荫匝地,散发出无限的生机,若是开花或结果期间,一定更诗情画意,更有味道。。
小院里最醒目的是老舍的半身雕像,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座基上,穿着中装,戴着眼镜的青年老舍平静地凝视着前方,似乎在思考,似乎在构思,散发着书香,洋溢着睿智,供游客瞻仰、拍照、合影。
客厅、书房、卧室三间展室基本上保持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从展出的资料可知:老舍在这里居住了四年,在这里与胡絜青生下了大女儿舒济,还是在这里,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月牙儿》《黑白李》《断魂枪》等多篇短篇小说,还有《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药集》等描写济南的散文名篇。老舍是1929年,离开英回国来到济南任教的,看来老舍是受够了伦敦雾霾般的鬼天气,故而对济南大明湖畔清新的空气,清冽的泉水,淳朴的民风特别满意,于是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老舍在这小院生活过四年,不算长,但确实他生命中重要的四年,是他创作生涯中重要的四年,这里是给他爱情的地方,是给他幸福的地方,是给他灵感的地方,是给他创作源泉的地方。这个看似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小小四合院,有着老舍的足迹,老舍的信息,老舍的精神,还有老舍对事业的付出,对创作的执著,对家庭的热爱,以及老舍对济南的留恋,老舍与济南人的友谊……难怪老舍把济南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我印象里,老舍是严肃的,老舍也是幽默的,老舍是才气的,老舍也是压抑的,老舍是随和的,老舍又是倔强的,老舍是不幸的,老舍又是幸运的……我在留言本上写下了“老舍为济南留下名篇,济南因老舍而骄傲!”
也许,老舍是不完满的,他的一生也是有遗憾的,但作为一个作家,他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传世的作品,活在了读者心里,活在了老百姓的纪念里。他与他的作品不朽,值了!
我们四人在老舍故居分别留影,还拍摄了合影。恋恋不舍走出大门,才发现门口的门楣上挂着的是“济南老舍纪念馆”牌子,但左侧墙上有一块“老舍旧居”的石牌,济南市政府立的。
是沈郁的,沉淀为中国的文化隗宝,让无数后人受益,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与爱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