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那条渠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高习前    人气:     发布时间: 2019-10-30    

村里那条渠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的。渠长两千余米,口宽八九米,深度三四米,能排能灌。渠的上游连接四周农田水系,顺着地势向北延伸,拐上几道弯通到淮河。沿线地形西高东低,东侧圩田,西侧坡地,渠成了分界线。渠上建有两座农桥和一座水闸。

修渠前,大队征求过社员意见,还从公社请来水利技术员,勘察测量,制订建渠方案,并召开社员大会,动员全大队干群投入挖渠战斗。老支书在大会上抬高嗓门: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大队沿淮河边几千亩土地,旱涝不保收。只有挖一条排灌渠,通向淮河,在渠上架设抽水机,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才能彻底解决几千亩土地靠天收的问题……”

那是人民公社时期,也是农村水利建设高潮期。在乡村的院墙上,随处见到用石灰刷写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学大寨等标语口号。大队决定新建排灌渠,社员都拥护。各家各户准备锹锨、筐担。说干就干,男女劳力全部上工。那时没有挖掘机,干河工靠人力。淮河边上是黄土地,三锹挖下去就是硬层,一个人单脚踩不下去锹,就用两个人双脚踩;堤坡陡了,一个人担土上不去,两个人用布兜抬。所有人中午在工地吃一顿饭。各生产队做饭的人准点把饭递到工地,社员们丢下饭碗接着干。当时时兴学雷锋不留名,有的青年时常夜间偷着上工地,干上几方土,第二天谁都说没干。

通过冬春两期会战,渠建成了。大队在渠道下游架设两台抽水机,一台排除内圩积水,一台从淮河提水抗旱,上游顶端也架一台抽水机,旱情严重时,可以从淮河两级提水抗旱。在渠道沿线还建成4处涵闸,引河水进入圩区。有了排灌渠,不仅解决了水患,还为旱改水创造了条件,全大队旱改水面积覆盖率得到百分之八十。每到秋季,连片几千亩稻田香气四溢,连年增产增收。渠道长年不脱水,一直都有鱼虾繁衍生息。村里人来了亲戚或自家人想吃鱼虾,半大的孩子下到水里就能逮它几斤,不用花钱就能吃上一道鲜美的鱼虾菜肴。

几十年来,村里人始终依赖着那条渠,经常疏浚,使它经受了无数次洪涝考验。如今,建渠的老一辈人都老了,甚至一些人早就不在了。可他们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哪会有那条渠?去年,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村里沿渠边新建一条水泥路。渠和路曲线一致,相得益彰,成为田野一道靓丽风景。 (高习前)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