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啊,在热闹繁华的城市里,往往也会有一些寺庙隐藏其中,可谓是“大隐隐于市”。淮安区拈花寺就是这样一所隐于市的传奇古刹。
拈花寺始建于清朝初期,原名拈花社,后改名古拈花社,1989年易名古拈花寺。鼎盛时期有大雄宝殿、山门殿、禅房、僧房等建筑数十间,国共内战期间,殿宇建筑毁损严重,文化大革命时期,古拈花寺再遭劫难,两百馀年历史的寺宇建筑、佛像、法器、经书尽毁,令人惋惜。
拈花寺的寺名非同一般,据佛经记载:灵山大会上,大梵天王为佛祖释迦牟尼献上金色波罗花,并顶礼佛足。佛祖即扬眉微笑,“拈花示众”,众人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见摩诃迦叶悟性高,领会了他的禅机,于是便将涅槃妙法传于摩诃迦叶。
拈花寺开山祖师佳慧,深研佛法,依据“拈花微笑”这一佛教典故,从而建社并命名为“拈花社”,又由于是尼众寺院,故民间又称“拈花庵”。
位于淮城镇东长街南首,与楚州中学南校区一路之隔,有一条巷子,叫做莲花巷,巷口一座牌坊,拈花寺便由此进入。数十年来,一直是善男信女们朝拜的圣地。
巷头的这座牌坊是楚州最具宗教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牌坊由白矾石雕刻而成,高六点五米,总重量达十六吨。牌坊由三部分组成,底座石鼓,支柱横梁,装饰云头。横梁最顶端的中央是观音菩萨塑像。两旁的云头上端坐着两个石狮,两根横梁之间的匾额,是由福州涌泉寺方丈,楚州籍僧人普法大和尚亲笔书写的“拈花寺”三个大字。
牌坊里外两面各有对联一副,正面的对联是:
春雨夏云秋月冬风宝地占四时之景;
东胜南赡西瞿北卢梵天统万法之宗。
这副对联说的是古城楚州人杰地灵,风光秀丽,一年四季都有独特的风光之美,而拈花寺又是佛教胜地,在这里能体会到佛教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宗教的力量。
牌坊背面的一副对联是:
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
这副对联是说,佛门广开,修佛无界,广结善缘,共襄善举的宗教精神。
从巷子往里走,不多远,一座外墙呈枣红色,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垂花门头,青砖小瓦,线条流畅,典型的两淮地区建筑风格,石狮镇守的建筑便是拈花寺的山门殿了。 山门殿为两层12间半的楼房,翻建于1996年3月。山门内供佛像六尊,其中一进门,面南而坐的为笑态可掬的大肚弥勒,背面面北而立的是护法神韦陀。东西两侧为四大天王的彩塑坐像,金刚怒目,仪态威严。山门殿楼上有寮房数间,有木质楼梯可上。
跨过山门殿,是一个大院落,院落中央有八层塔式宝鼎一座立于须弥座上以及方形宝鼎、蜡烛龛各一座。正对眼前的便是黄瓦覆盖的硬山顶式彩绘建筑——大雄宝殿。大殿门头有黑底金书“大雄宝殿”牌匾一方,另有同样一副黑底金字,由原区宗教局长高乃昌撰文,书法家张筱林书写藏头对联:
拈天镜照长空尼扮僧装皈金山修佛立禅心;
花莲台传佳话书露破绽依三藏建社度众生。
这副藏头联描绘了拈花寺开山祖师佳慧尼和尚的传奇人生。
佳慧祖师从小爱好诗文、书法,由於经常到隔邻老太太家中聆听佛法,之後发心出家学佛,佳慧出家後,在淮安湖心寺追随南庵禅师习禅,多年苦心参禅后,为求精进,曾乔装为僧人在金山寺挂单,却因为书法字迹娟秀被来金山寺礼佛的贵客识破,佳慧祖师得知后,便离开金山回到故乡。留下“尼扮僧装金山寺,书法露绽建拈花”的传奇故事。
大雄宝殿正殿三间,东西长12米,南北进深10.5米,高5.3米。大殿西南角置法鼓一座,东南角置洪钟一只,钟下供奉地藏王菩萨像一尊。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座像,高2.6米,座下千叶莲台须弥座,高1米。
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迦叶尊者,右侧为阿难尊者,立侍于两旁。东西两侧靠墙一排为十八罗汉像以及东文殊西普贤二大菩萨,佛祖背后为3米高的海岛观音像,观音菩萨手执杨柳甘露立于鳌鱼背上,四周围绕的人物角色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佛教典故。
大殿前东西两侧又各有殿堂数间。
东侧一排二层数间,下面有四间从北至南依次是寮房、伽蓝菩萨殿(伽蓝菩萨即财神)、送子观音殿、祖堂(供奉拈花寺历史上历代祖师)以及最南一间杨枝观音塑像。楼上四间则供有玉佛数尊,以及部分房屋作藏经之用。西侧一栋建筑,主要是地藏殿。内部空间很大,供有地藏王菩萨像以及两位侍者——道明法师和闵公的塑像还有药师佛等佛像,南侧有橱式骨灰架数排,满足了信众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愿。北侧则搭有法台,以供信众来寺庙做放焰口超度佛事之用。各殿堂之间均以回廊相连。
山门殿西侧另有一个圆券门,门楣砖刻“古刹生辉”嵌入墙体。进入门内,即是拈花寺的景观院落。
院中有小型放生池一汪,池边有一五龙照壁,五龙壁总长7.8米,高3.5米。照壁中央阳刻四个大字:“知恩报恩”,每个字高1米,宽0.8米,与街头牌坊同为普法大和尚的手书。照壁四周雕刻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照壁四角镌刻莲花图案。照壁中间祥云缭绕,五条巨龙上下盘旋飞舞,龙须飘飞,龙爪遒劲有力,各种图案花纹雕刻的栩栩如生。佛教的善举和中国的孝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副照壁就是中国孝道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
院落一角,亦有大型石雕一座,即是佛手拈花石雕,这也是拈花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拈花寺的寺名之花。佛手拈花由底座和佛手组成,底部须弥座高六十厘米,佛手高两米余。佛手拈着一枝优昙波罗花,手心中刻有一清晰可见的“卍”字(音万)。佛手四周祥云缭绕,一派庄严祥瑞之象。因为是世尊佛祖所拈之花,佛教界号称为“天下第一花”。
这进院落主要建筑就是法堂一座,里面供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法堂主要是讲经说法之用,平时则是居士们的念佛堂。在佛教信仰之净土一派,倡导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居士经常在此念佛,类似于基督教的聚会。
这进院落就在地藏殿后方,与大雄宝殿等殿堂有连廊相连,通过连廊穿山门殿门前而过便是东部院落,以库房以及五观堂为主,所谓五观堂,也就是斋堂,每逢观音香会等佛教节日也是人山人海的挤满了前来用斋的信众。特别是观音菩萨的三个十九香会,更是人流如潮,夜里都是熙熙攘攘的虔诚群众吃寿面,灯火通明。
拈花社原有法卷,上画始祖佳慧,头戴笠帽,身材魁梧,腰系黄丝銮带,背插方便铲。连同佛像、经书、法器等均被毁于“文革”中。1989年,有关部门发还了原拈花社17间房屋产权,政府批准其为佛教活动场所。经前任住持了僧尼和尚的辛勤操持,其原有旧房危房逐步翻建一新,并易名为“古拈花寺”。至1991年拈花寺计有平房19间,楼房8间,有比丘尼5人。当年4月,杨建华等楚州籍台胞6人捐款重建拈花寺大门。
近年来,逐渐恢复旧观的古拈花寺因缘际会,成为淮安市佛教协会所在并由了僧法师任第一任会长,是附近地区善男信女礼佛去处,拈花寺服务社会,宗教功能颇获认同。此外,古拈花寺并与各地名山古刹进行交流,成淮安地区佛教重镇。
十余年前,了僧法师圆寂后,由连云港籍的仁祥法师继任主持,在仁祥法师的带领下,拈花寺不断发展,2005年普法大和尚返乡捐资150余万以及信众们筹集资金,新修垂花山门,翻建大殿,新建了法堂,照壁,佛手拈花石雕以及配套设施。如今真可谓是殿堂辉煌,法相庄严,香烟缭绕,古刹生辉。
倘若说闻思寺的雄伟,体现了楚州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位居古城深处的拈花寺,远离交通干道,远离喧嚣的尘俗,清净淡雅,则又颇具大家闺秀之风,又秉承平民百姓之美。
如今 ,拈花寺深得周边信徒厚爱,香火昌盛,晨钟暮鼓,像一位老者,默默地庇佑着这方人杰地灵的土地,为这个平安的世界祈祷祝福。(作者:善了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