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勺湖公园清新淡雅。仿佛一位卸去浓妆,洗去铅尘,纯洁无瑕的妙龄少女,让人陶醉;又如一位淡定祥和、大彻大悟的智慧老者,让人敬仰。
影壁、残荷。一景一影都流转着季节的回声,阻隔了尘世的喧嚣。蓦然回首,隐匿在繁华丛中的你,没有繁花似锦,没有姹紫嫣红。水墨丹青,绘出一幅幅秀丽迷人的画卷,多了份宁静淡雅,显露出端庄大气。
长桥、画舫、亭阁、轩榭、碑园,匠心独具又宛如天成。汇集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才得以让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勺湖草堂,成为文人雅士歌咏唱和、挥毫泼墨之所。刘鹗的“这勺湖不过城内西北角一个湖,风景倒十分可爱。湖中有个大悲阁,四面皆水;南面一道板桥有数十丈长,红栏围护;湖西便是城墙。城外帆樯林立,往来不断,到了薄暮时候,女墙上露出一角风帆,挂着通红的夕阳,煞是入画。”段朝端的“勺湖之水如瓜瓤,勺湖杨花扑花香。荒城四面缭而曲,横堤一道平且长。芳时最好是三月,永和禊事流杯觞。倾城遨游直到夜,芙渠万柄相扶将。”优美的诗句,让勺湖美景流于笔端,为世人称颂。
正如段朝端所言,勺湖公园水面弯曲如勺。相传王母娘娘外出游玩,途经淮安上空发现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于是停下赏景,不小心将一手帕掉在此地,于是便有了勺湖,优美的传说为勺湖公园画出神秘一笔。其实勺湖是因构筑淮安古城,修补取土而逐渐形成的,与淮安城的历史同步。自晋建淮安城池以后,古迹多在其地,据史料记载,古时先后在勺湖园修筑的庵观寺院有:法华禅院,文通寺,龙兴寺,文佛寺,老君殿等。
历史的风云,卷走了烟雾缭绕的香火,留下一片宁静的天空。现在此处成为游人回归自然,休闲娱乐,或寻幽访古之所在。
漫步湖边,碧玉凝痕的湖水,明澈如镜,让人淡定;蜈蚣桥如一道长虹横卧湖面,贯穿于水榭楼阁之间,给人遐想;贴水曲廊和扇形水榭,造型优美,与蜈蚣桥相映成趣。人在其中,悠然间成为景中景,画中画。明代诗人姚广孝曾在此游览,并留下“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千古绝句。
在此眺望两岸,勺湖书院旁的春风亭正翼然临于湖上,与右岸的烟波亭遥相呼应,都有大鹏展翅之势。引得水榭上的龙头高高抬起,欲直冲云霄。而那古色古香的船舫,如晚归的船儿,沉醉在碧波之中,与湖水相依相恋,融为一体。
轻柔的湖水如丝带镶嵌着一片粉墙黛瓦,延年桥和蜈蚣桥交汇处便是有着悠远历史的勺湖碑园。碑园运用了中国园林传统建筑手法,随形就势,回廊曲折,漏窗别致,砖雕精美。上方匾额为书法家费新我先生所书,大大小小60余块碑林是古城楚州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园中的两块唐碑,四块康熙、乾隆、道光的御碑为国内少见。
进园,“雪作须眉”四个大字立即映入眼帘,每个大字足有尺余见方。此碑为康熙御碑。
康熙第五次南巡时,途经淮安,文武百官在板闸码头迎驾,康熙下御舟,一眼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忙叫歇驾,当即召引此人进前,一看原是告老还乡老臣刘谦吉,经过询问,方知刘谦吉时年已81岁。康熙为了安抚老臣,令准备笔墨纸砚,随即挥毫写下了“雪作须眉”四个大字赐之。刘谦吉得到了康熙亲笔赐字,老泪纵横,感激皇恩浩荡,随后便摹勒于石,置于居所——篑园正堂之中(位于河下茶巷)。后转入勺湖碑园。
出碑园,沿堤岸幽静小道慢行,轻轻穿过“神怡”、“清趣”二道玲珑别致的园门,挺拔俊秀的文通塔巍峨兀立于眼前,黄色砖墙,黑色檐角十分夺目。叠涩砖檐,上覆小瓦,一种被墨水浸透过的色泽,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的文通塔,历经千年风霜,多遭磨难,根基深厚,几经修复,仍傲然屹立在淮安大地,为古城添姿增彩。更为勺湖公园添上了一件厚重的历史人文外衣。
文通塔东、南增建古式花墙与外界隔开,院门题额“文通塔苑”。苑内落叶匝地,掩埋了满地繁英。高大的芭蕉垂下高昂的头颅,收拢枝叶,不是对严冬的屈服,只为迎接明媚的春天。那金灿灿宛如灯笼的柿子高挂枝头引来鸟儿的垂涎,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篇章。生死,枯荣,兴衰,成败,在玲珑雅致的勺湖公园里完美演绎。荣辱沉浮,铅华殆尽,最后希冀的还是宁静的归宿。
作者简介:
刘艳梅,江苏淮安人。大专,会计师。1970年出生,2011年发生意外,导致左腿腓骨断裂,膝盖塌陷,卧床期间开始与文字结缘。2013年在第十三届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散文大赛中获三等奖,2015年荣获第七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母主题散文诗歌大赛优秀奖,现为淮安市作协会员。(来源:新华访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