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高志东小分队走进企业演出。
凭借节目短小不失精彩、队伍精干不失水平等特点,流动文化服务正在山东蔚然成风。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结合以往开展流动服务的经验,山东部分地区根据新的时代形势和群众审美需求,配合新的技术设备,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外延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基层,深受群众欢迎。
小分队展演获好评
3月23日,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高志东小分队来到当地的郑旺镇敬老院,为那里的孤寡老人献上了一场弘扬沂蒙精神的文化盛宴。演出既有《断桥》《同台会》等柳琴戏传统选段,也有《沂蒙娘亲》《拉住老区人民的手》等红色歌曲。现场有老人表示:“今天的演出太好看了,节目都是俺喜欢的。演员们就像自家孩子,亲切又热情。真好!真好!”
临沂市文化部门今年组织开展了“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百村行”活动,即组建“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精选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文艺人才,集宣传、演出、辅导、培训于一体,深入基层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同时,小分队里的创作人员将围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移风易俗等主题,在基层深入采风,旨在创作一批短小精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演出内容。
日照市文化馆志愿服务队从2016年起开展“我为山村种文化”公益培训,至今已先后与五莲县松柏镇小学等15所山村学校结成对子。日照市文化馆根据师生文艺培训需求,组织业务骨干及社会文艺骨干每周到学校开展一次到两次文艺培训。
临沂、日照的例子,是山东近年来流动文化服务蔚然成风的缩影,服务类型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使用舞台车送戏下乡;二是在基层办展览、办培训;三是流动博物馆、图书馆等。
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流动文化服务的广泛兴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认为,近年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公共文化场馆的阵地服务明显供不应求。同时,受限于场地条件等原因,流动服务流行起来也是一种趋势。
以山东省文化馆为例,虽然馆舍条件前几年进行了升级,但有限的教室还是无法满足群众的培训需求。3月下旬,在山东省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春季招生中,很多课程网上报名开启后,几分钟就报满了。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说,即便现有的教室数量再增加一倍,也不够用,“因为想来参加艺术培训的人太多了”。为减轻馆内的服务压力,山东省文化馆通常会在学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开设“小区辅导班”,业务人员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去小区上门辅导。
除了阵地服务容量的原因,流动文化服务的“走红”与国家推动服务均等化也有重要关系。
3月30日,山东美术馆年度公共教育活动“艺术星期五--美术普及课走进全省中小学”在济南市历城区启动,活动今年将走进山东30所中小学校,设置“美术讲座”“美术体验课”“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复制展”等活动板块。
山东美术馆党总支书记柳延春说,把馆内服务“搬出来”,一方面是惠及更多的群体,另一方面也是公共文化机构“主动出击”的要求。“我们不能总等着群众上门,还要走出去‘打广告’,让更多人知道美术馆、了解美术馆。”
有专家认为,流动文化服务能最大限度照顾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走进公共文化场馆。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流动服务能一定程度避免乡村出现“文化空心化”的现象。
未来还需更精准化
采访期间,一些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流动文化服务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今后应进一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加大流动服务联系点建设,提升文化帮扶的精准度。
近年来,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共计为各级文艺院团和文化馆(站)采购、配发流动舞台车93辆。鲁西北某县的文化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几年上级非常重视送戏下乡工作,并为基层配发了舞台车,方便了演出下基层,但也有尴尬的情况,比如,由于很多农村村街巷尾道路狭窄,舞台车根本无法进入村庄。
此外,一些基层地区由于文化领域的业务干部少,虽然当地有意开展流动服务,但人手不够的情况仍比较棘手。
上述负责人说,基层地区开展流动服务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流于形式,尽管不太普遍,但也确实存在。建议加大流动服务的策划力度,多拿出好的服务和产品,加强与基层的沟通。“比如列一个菜单,让村、社区的群众提前挑选展演内容。”
“新时代的群众文化需求是更加多元化的,这是大力发展流动服务的必要性所在。”李国琳说,今后山东将按照“三贴近”原则,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策划包装力度,争取把更多好的展览和演出送到基层,送到群众家门口。(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