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在走访家庭
李迅是个好榜样
作者:柳袁照
这个题目概论李迅从教四十年的经历,最恰如其分。
我认识李迅先生已经十多年了,每天见面,在微信见面。我们有一个校长班同学群,群里很热闹,他是最活跃者之一。大家也没有把他当教育厅长,群里厅长也不只是一个,群里只要是同学,人人平等,幽默、调侃、风趣,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假话像真,真话似假。我知道他是一个极认真的人,可给人感觉却有些超然;我知道他做了许多事,也很有思想,只是以为比我等略高、略好一些罢了。
这次我想写写李迅,我找来了一些他写的文章,以及别人写他的文字。系统地看,按照他的教育经历,从做乡村普通老师、到省里数一数二的高中校做校长,再到省教育厅做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与这段履历相对应的文字,就是他的历史。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熟悉的李迅,原来我不熟悉,原来他竟然这么了不起,了不起到了我需要凝望的程度。多年前,我看邓拓夫人写邓拓的文章。她说,平时与邓拓生活在一起没有感觉到邓拓了不起,后来集中翻阅邓拓的文稿,邓拓竟然这么渊博,让她肃然起敬。她说了一句话经典的话:“家里的菩萨不大的”,意思是说,家里有菩萨也不会把他当作菩萨,身边伟大的人,也不会把他当作伟大的人。我天天接触李迅,与“读了李迅”后,也有这种感受,不是夸张,是真实。
李迅,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任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国家督学。分别还兼任教育部考试与命题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32岁获福建省特级教师,当时为(也是至今仅有)福建省最年轻的特级数学教师;33岁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4岁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获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43岁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之后又逐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李迅不是一个平面,是一个圆柱体,数学老师、校长、厅长,这几个角色浑然一体,圆柱状呈现。他是数学老师,还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曾直接指导两名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金牌,受到中国科协、国家教育部表彰,应邀分别赴西班牙、德国参加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应邀以中国观察员身份赴哈萨克斯坦参加第5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他做数学老师纯粹是一个数学老师,用卓越这个词形容一点不过分。他当校长,有数学学科的底色,这个底色一直保留到他当厅长。当校长有老师的特质,当厅长有校长的痕迹,是当下教育界不多见的人才。
一、金牌老师的魅力,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自信、成功与幸福的种子
1、纯粹的初心,卓越老师的情怀与担当
李迅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那年才18岁,被分配到山尽头、海尽头的一所极简陋的乡村学校,那个地方叫福安甘棠中学。乡村的四年是他的起步,现在看来是扎实的起步,为他未来的教育生涯奠了基。他一生的教育情怀是从这里孕育,因为出类拔萃,母校福安一中恭请他去任教。假如福安甘棠中学是序章,那么福安一中则是正式拉开了第一幕。
在我酝酿这篇文章时,我与李迅交流,我直接了当问他:你在福安一中是怎么教书的?他随即给我发了一段文字:
“我书房内,书桌边上有一圆桌,几乎每晚那四、五个学生坐在那里,晚上九点左右晓虹会煮些点心……”
补课、辅导的细节,那可不是现在的“家教”,是个别化的课外补充,属于他教学的一部分,纯粹是义务与责任。我可以想象他给我写下这段文字时平静的,却掩饰不住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坦然、快乐与幸福的神情。我不知道这个小桌子旁是不是有一个叫温琳清的女生。或许在,或许不在,不过她是李迅的学生,是肯定的。
李迅教她数学,开启了她的数学之门,由数学之门开始了她更神圣的科学之门。2017年10月3日,三位美国科学家因为对引力波的探测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而被授予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温琳清是其团队的重要成员,她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毕业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引力波数据分析组开始了引力波探测的研究。2004年,加入在引力波研究领域久享盛名的德国马普重力研究所继续引力波研究。2007年加入西澳大学并于2009年获澳大利亚科研委员会为吸引海外优秀人才颁发的未来学者奖。至今,一直为西澳大学物理系引力波数据分析与高性能计算团队的领军人物。在成功与荣誉面前,这位女生深情地回忆:
我在福安一中读书时,李老师刚刚毕业,我们是他最早的学生。那时的李老师就是我们的“男神”。他个头高而笔直,走路时永远不慌不忙地迈着大长腿,总是一副很酷、很超凡、很潇洒的样子。周围总是跟着一群仰慕他的学生。李老师魔术般的教学,使我们整个年级的同学几乎都疯狂地爱上了数学。似乎人人都想长大以后当数学家。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从李老师那里学拓扑论,自己惊愕得不行的那种感觉。
我也同样以激动的心情,抄录了温琳清的这段回忆文字。温同学对李老师的感恩之情是真挚的,这种感恩发自内心深处,没有点儿虚情假意。温同学只是李老师许许多多学生中的一个。1984年至1990年,李迅在福安一中送走了两届毕业生,倾注了他全部心血。之后,他走上了管理岗位,当了教务处副主任,主持工作,挑起了这所省重点中学中举足轻重的教务工作。排课表,“大中午,我搬来高椅子坐在巨大的木制课程表盘上,用各种颜色的小塑料牌摆来摆去……,这一排就是好几年,直到我当了福安一中的副校长,仍在排课表。”这是一个细节,表明他是一个能动脑筋,又能吃苦的人。他在一篇回忆文中说:“后来,我把排课程表所用的数学知识转化到数学教学中,还编出了几道数学习题。能把行政工作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我感到很充实、很欣慰。”尽管职务变了,地位变了,但是他的数学教师的本色没变,这就是李迅的特点。
2、金牌教练的超越,突破技巧,传播文化,包括数学思想
李迅作为一个数学老师,他的特点,用他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经常让学生脑洞大开,让学生充满好奇,引导学生积极求知探索。”开脑洞是需要魔法的,想办法让学生充满好奇,这就是他的“魔法”。温琳清同学深有感受,许多年过去了,仍在受益。她说:如今,我有时也会碰到各种数学难题,我常常会想起当年在数学课外兴趣小组里努力解答各式各样的数学题,以至于几天感到大脑打结,突然间豁然开朗,把题解出来以后的那种欢欣。那时的训练,让我后来在物理学中碰到数学问题时少了很多畏惧。我在美国的一位天文学启蒙导师有一次跟我坦白,他说我刚去找他想学天文物理时,他让我去读Landau–Lifshitz的经典之作《流体力学》,心想,也许里面的数学可以把我吓跑。不料我一个星期后回来轻松地说,读完了,没什么,就一些守恒定律。”正是李老师给了她真正的数学启蒙,才有了她之后的成就,温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对数学的无畏,帮助我开始了天文物理学的研究之旅。”
李迅是数学老师、是金牌教练,他善于学习,能触类旁通。他在多次亲历国际数学竞赛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协调”的内涵与作用。所谓“协调”,在国际数学奥赛中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答题完成的得分并不是最终竞赛得分,最终得分通过“Harmony”(协调)确定。当选手对评委会给出的得分不满意时,可通过陈述自己的理由,协调得分;若参赛队和评委会不能达成一致,将召开所有领队会议,投票表决确定。比如,某个选手某题未解完,而零星过程思路与数学家们给出的几种标准解答完全不同,(国内竞赛或高考遇此类问题通常得零分),无法判断能否按步骤给分;可以在考试后继续原来的思路进行解题,若能解出且不增加繁琐步骤,仍可按步骤得分,甚至还允许参赛队观察员或教练帮助,只要能弄清学生思路可行,即可按步给分。如此的“协调”是对学生聪明才智的充分尊重与欣赏。
李迅说:“这是支持学生的思想火花继续燃成烈焰,我对‘协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尝试着把它用于课堂教学与育人工作中,尊重学生们的独特思维,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一次,我与语文老师谈及协调的做法,我希望语文组老师也能用一下协调。比如,一个学生对于一篇作文有构思却无法书写成文时,老师能否根据他的构思写出一篇文章供其参考呢?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作文就不局限于一篇范文。即使是作文水平很一般的孩子,当他的想法在老师的帮助下变成一篇习作时,他也会感到自豪的。我想这在许多学科里都很值得尝试。”这不仅是方法的迁移,更是数学思想的迁移。
一个优秀的老师绝不是只教方法、技巧,这不是只传授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课改理念,在专家们提出来之前,李迅就开始身体力行了。
数学思想与哲学思想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是第一位的。有一次,他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赴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这是他第一次与著名的数学家近距离接触。除了数学专业的研讨、竞赛场上的激烈角逐,让他不能忘怀,更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一件小事。那晚,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亚洲唯一荣获“国际数学竞赛联盟”颁发的Erdos大奖的裘宗沪教授等专家,到福建省队的住地房间看望学生。李老师和学生们见到专家来了,迅速停下一切,起立以示敬意。之后在竞赛领队会议上,裘教授特别表扬了福建队,那晚看望各队的师生,福建队是唯一全体起立的队伍。
这是一个细节,多年以后,李迅回忆道:其实我们只不过是遵守了《弟子规》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而已,裘教授的表扬,强调的是学习成绩好固然重要,但为人礼貌,有良好的品行更加重要。这就是价值观的引领。李老师看重成绩,但他更看重做人。
他注重师生做人的细节,福州一中在一次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一位同学获得了银牌。他受到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先生的称赞,称赞的原因恰恰不是成绩本身,而是在国外参加竞赛时,该学生处处帮助他人,学业优秀的学生比比皆是,但德才兼备之人却难得。福州一中集中了许多优秀学生,李迅更强调“天资聪慧的孩子更应该在品行上成为榜样,成为社会文明的标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引导、倡导的。
作者与李迅合影
二、名校长的执着,让福州一中成为一方做真教育、理想教育的圣地
1、敬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中升华
2002年,李迅直接从福安一中到了福州一中。福州一中是名闻遐迩的一所名校,从历史到当下都那般熠熠生辉。重任在肩,如何书写福州一中新的篇章?他做得事情很多,值得赞美的事情这很多。先说我的感受,大概是2007年,钱理群先生到我们校园来,他与我谈论当下高中教育的功利化问题。他说,他在国内走了、看了许多名校,只有一所学校让他最为佩服,就是福州一中。办学纯真,高考不奖励,考入北大清华不奖励。从那时起我记住了福州一中,期待早日能去访问、学习。心想事成,2009年我竟然与李迅相遇,同学三年,不少时候竟是同室居住,朝夕耳闻目睹其风采。李迅是怎么做校长的?他做了些什么?
李迅校长带领一中人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确立以校友林觉民的名言“为天下人谋永福”为办学宗旨,以“植基立本,成德达材”为校训。——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确立教育的价值观。
李迅校长带领一中人聚焦“全球化、传统文化、教育本质”,提炼出福州一中育人宗旨八大支柱,即“国家责任、独立人格、学会学习、健体怡情、服务意识、国际视野、实践能力、自力自治”。时隔十年,2016年教育部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可谓不谋而合。——这体现了福州一中地前瞻性超前意识。
李迅校长在他任内带领福州一中顺利完成新校区建设,秉承福州一中办学传统,并根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带领团队构建面向全体并兼顾个体,必修和选修交融嵌合,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福州一中的课程体系,是大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荣誉课程、高阶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大手笔,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
无论在高考还是在学科竞赛上,福州一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曾以福州一中两位学生名字命名两颗小行星。李迅校长认为培养具有国家责任的人、大爱之心的人,是福州一中不变的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而有特点的发展,始终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
其他,还有可以提几件“小事”:2003年,福州一中加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协作体,与国内在数奥中成绩卓著的学校一起,探索数学科学人才发现与培养的规律。2011年,福州一中与苏州十中清华附中、郑州外国语学校、上海交大附中等联合发起“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旨在营造诗意校园,促进学生的诗意而健康地成长。2012年,福州一中与清华附中等知名高中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知名中学联盟”,旨在为中国高中学生搭建一条通往国外知名大学的直接、有效、透明、公正的升学渠道。2017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牵头,福州一中与国内一批知名高中联合发起成立“科创教育联盟”,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及评价体系,探索我国中学育人模式的创新之路。——说明福州一中的办学,是开放性办学,视野大、胸怀大,一派大格局。
2、高原上的高峰,处处是教育的风景
高原上的高峰是个比喻,这些年来福建的基础教育发展很快,福州一中快�️更快,好中更好。福州一中是名校,更是名校中的名校。
李迅提出“三公精神”,即以“三公精神办学。”所谓像“三公”那样做校长、办学,即应“具林(林觉民)公之志存高远、陶(陶行知)公之捧心俯身、周(周公旦)公之重才惜才。”李迅自己说,回首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在“三公”身上汲取了无穷且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里的“三公”与他20多年前,刚当福州第一中学校长,写下的《底蕴·教师·学生——塑造新世纪校长新形象》一文中提到的“三个公”,即“包公”“济公”与“洪七公”,是有区别的。“当时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社会各种暗流涌动,包公象征着廉洁公正,刚毅决断,不附权贵。济公有着扶危济困、除恶扬善的仁人之心,象征着在办学条件艰苦、经济困难时期帮助师生摆脱生活学习后顾之忧。洪七公则代表着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校长们四处奔波,想尽办法,为教育“化缘”、为学校“化缘”的形象。”从“老三公”到“新三公”,表明李迅对办学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做校长自觉意识的不断提升。
所谓高原上的高峰,指的是在真正的意义上办学,不为名利遮闭了双眼。做短视者不会做、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比如说,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福州一中有这个传统,但李校长把这个传统弘扬光大了。福州一中在“知行合一”理念下努力创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项目和模式,注重统一性与个性化发展并存。他们组织学生奔赴现代工业、农业、能源、港口类的龙头企业开展社会实践,还组织学生到连城等地的农村进行社会考察。用李迅做自己的话表达,就是“将活动与课程结合,引导学生由教室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增强科学意识,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李迅做校长,可贵之处在于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多做?什么该少做?
又比如,这个社会实践活动,福州一中真正开展起来了。仅仅开展了还不够,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机械的实践形式,还要积极探求整体与个性化的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方式。在传统的社会实践的基础项目之外,让小部分学生组成小分队专门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社会实践。其中同济大学汽车设计制造专业社会实践小分队和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了解了汽车设计制造领域的前沿科技,开拓了视野。李迅校长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围绕学生的发展、兴趣等组织活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
李迅的责任担当,不仅仅局限在校内,他能主动融入社会。他认为校长的责任与担当,不仅体现在如何办好一所名校,更应体现在你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早在2013年,福州一中主动面向非县级城区和乡村的初级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采取初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以及数学、语文两门学科的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录取,放低门槛,进校之后给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细心,手把手带领他们适应一中,适应课堂。李迅校长对于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尽学校最大之力加以改善,让农村孩子、家庭贫困孩子,不因为一时成绩的落后而享受不到全省最好的教育资源,这种心怀是宽广博大的。
三、好厅长的泽被一方,均衡、平等与优质、科学成为他日常工作的主题词
1、从老师、校长队伍中走来,与他们心心相印
从福州一中校长岗位上,李迅直接提拔到了副厅长的岗位上,负责福建全省的基础教育。这是一个有数学学科底色、有名校长痕迹的教育官员。按理说,一个数学金牌教练,理应提倡奥赛,他却旗帜鲜明,他反对学校办“奥数班”或“竞赛班”。他做厅长很简单,很朴实:倡导行政平行班制下选课走班教育;主张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兴办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爱好者协会,喜欢数学即可入,不必参加竞赛;构建课内外数学教育体系。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教育厅长,是一个把教育带回原点的厅长。
前几天,我与他闲聊,直截了当问他:这几年你当厅长,你做了什么?或者说最得意的是哪几件事?他不答,在我一再追问下,缓缓对我说道:
一是让各中小学校长进一步明白,必须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材施教。省厅的举措若有违之,则可置之不理。
二是高中新课程实施,如何落实?力求做到落细、落好、落准。
三是构建新中考、高考体系,要做到新中招政策让每所初中校都充满希望。
四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学习-实训-实习-就业”系统。
五是完善督导体系,分级督政、分类督学,全面展开教育的精准监测;实施问责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未做好的县区主官约谈并通报。
六是构建智慧评价体系,比如对首批示范性建设高中实施评估,一年至少召开一次调度会,重在过程性评价。
七是强化体艺教育,倡导福建教育,健康第一。
八是重视乡村教育,如从2018年起,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附设幼儿班,由县、区优质园一体化实施教育等。
九是特别重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不但走访调研而且相继拿出举措。
这九件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都是实事、都是难事,都是迫在眉睫需要立即做的关乎民生的大事。这几年福建的基础教育一路迅跑,与李迅不无关系。常言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在当下的体制下,一个好局长,就是一片好区域。教育家型校长重要,教育家型局长、厅长更重要。
当副厅长的这几年,李迅走访了200多所大山里的学校和远离内陆的外岛学校,他深入特殊学校,也深入调查研究城区的薄弱学校,每到一地都要与师生交流,走进贫困家庭中了解学生的情况。他努力做好教育脱贫这篇文章,他认为完美“收官”,需要加固“精神、精准、精细”这三大支柱,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大格局、大视野,协同、提升,福建的中小学成为一块希望的土地
在教育厅长的岗位上,执政理念很重要,甚至比做几件具体的事还重要。最近李迅提出的“新的赶考路上把准‘六个性’”的观点,引起了大家普遍的关注。他认为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帮助每个孩子筑牢人生大厦的根基,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热爱,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培养其完整、合适的基础,并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发展对某领域的爱好,以至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懈追寻;同时,培养其社会情感力,促进全面发展。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主席曾富有洞见性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将党即将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建设新的中国比作一场考试。李迅把为实现基础教育的这些目标,也比作新的赶考路上:基础教育还需具备以下特质:公益性、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精准性和发展性。李迅不是泛泛地阐述这些概念,而是结合实际,结合福建各地的实践,谈怎么做?教育的这六个特质,需要教师的工作去体现、去呈现。
李迅他深入学校,学校是他日常工作的主要场所。这几年福建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教师发展、成长的政策,比如,福建省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持地方和师范院校联合定向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积极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生活补助等政策。对刚入职年轻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培训一年,在乡村服务4~5年也可以再回城区。现在福建许多农村学校年轻教师力量越来越强大,包括坚守的力量,这与政策的导向是有很大关系。福建多山、沿海造就了不少山区学校和海岛学校。有一所罗盘小学,它位于台湾海峡外岛的罗盘岛上,地图上基本上找不出来,一共2名教师、14名学生。李迅去那里调研,学生们满脸的阳光灿烂。老师对厅长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我们就会坚守。”李迅为之感动,把他们的事迹写成文章,公开发表,给予切实的鼓励。
李迅的大格局,体现在做实事上。在他主导下,着手构建学生资助智慧云平台,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联动医保、学籍、人社、残联、扶贫等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精准资助到智慧资助,以达到迅捷预警、适时资助、智慧精准、有效监管。
做实事还要做在关键处,体现政策的导向。李迅在福州一中做校长时就有格局,当其他重点高中抢生源的时候,他却让出指标,专招山区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做了厅长更是力主打通乡村学校孩子升入优质高中的通道。他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虽然市县的中招统一划线录取体现的是公平,然而对于乡村学校,因教育资源的不均,必然存在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用统一的划线对待这些学生其实就是不公平。一度不少乡村学校初中毕业生零升入当地优质高中。为此,从2018年起,省教育厅明确要求农村初中校和无选择生源薄弱校必须有一定比例升入当地最好的高中。“让孩子看到希望”,这就是教育的希望。也是教育必须要做的事,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
为写篇文章,我翻看了一些资料,多少了解了一些真实情况。但是,直觉告诉我,我只是瞎子摸象,片面是免不了的,挂一漏万更是必然,不过,李迅作为“同学”的形象开始鲜亮起来了,唯有自豪与敬重。
2022年元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