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当前,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如何扭转这种不良风气?如何切实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记者就《意见》出台的思路、任务、举措等采访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
课程:大中小学设立劳动必修课程和劳动周
记者: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各有特点,请问《意见》在劳动教育课程、时间上是如何规定的?
相关负责人: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在课程设置上,《意见》突出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同时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
在劳动教育时间上,《意见》主要从两个方面作出规定。一是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大学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二是在课外校外安排。中小学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劳动周(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也是在课外集中安排。安排必要的劳动实践,旨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内容:强调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
记者:《意见》提出,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为什么突出强调这三类劳动教育?
相关负责人:《意见》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相应地将劳动教育分为生产劳动教育和非生产劳动教育。考虑到劳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意见》又将非生产劳动教育分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前者注重在学生个人生活自理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之道,这也是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后者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例如:强调高等学校“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三类劳动教育内容不同,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从总体上看,三者都很重要,不能偏废。
途径: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
记者:如何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意见》有哪些具体要求?
相关负责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意见》强调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自觉参与,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学校和社区、妇联等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
《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主要任务是:第一,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第二,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第三,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第四,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劳动教育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为此,《意见》对社会各方面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要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特别是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二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三是宣传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广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师资: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记者:《意见》指出,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方面,教育部门有什么考虑和安排?
相关负责人:一是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有关部门将对劳动教育师资培养进行调研和规划。二是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三是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机制: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
记者:劳动教育重在落实,如何发挥评价、监督的促进作用?《意见》在这方面有些什么举措?
相关负责人:针对各方面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意见》侧重从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一是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二是加强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劳动教育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被督导部门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动劳动教育过程的反馈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