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必获奖 被忽悠的不只是家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刊社    作者:罗义安    人气:     发布时间: 2019-11-18    

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门甚至更多艺术,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在看似光鲜的表象背后,一些家长其实有难言之隐,有的甚至大呼上当。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类大奖赛泛滥,有些比赛冠以国际”“大中华的招牌,国际范儿十足,增强了比赛的吸引力。同时,凡参赛都能获奖,迎合了不少家长的心理。在许多参赛孩子的家长看来,以赛促学,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到各地参加比赛,还可旅游,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参赛获奖可以增加孩子升学竞争的砝码,甚至可以成为升入普高、大学的救命稻草

比赛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以赛促学,也是学习、训练的方式。但参赛就能获奖,降低了奖项的分量和获奖证书的含金量,比赛被异化和功利化,失去了检验的意义。

尽管有专家提醒家长和学生,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培训机构忽悠、裹挟,尽量参加一些公益性、含金量高的比赛,但有些家长却不以为然,明知是忽悠,也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虽然参赛增加了家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但参赛即可获奖,物有所值,并没有吃亏。

其实,参赛必获奖,被忽悠的不只是家长和学生,还有学校。翻开一些学校的荣誉簿,类似的废纸般获奖证书也不少,学校还把其当作办学水平和学校知名度的物证。

有的学校把书画、器乐等艺术教育当作办学特色,但由于艺术教育见效慢,难以出成果,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采用剑走偏锋的方式,把艺术教育速成化、功利化,不问过程,只管结果。于是,有的学校建议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甚至组织学生参赛,把学生参赛的获奖证书作为特色教育的成果,增加学校总结的长度,增强学校门面的亮度

在凡参赛都能获奖的诱惑下,参赛的学生越来越多,参赛的级别越来越高,荣誉簿的厚度越来越厚,特色教育的成果似乎越来越丰。可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特色教育成绩斐然,学生的艺术素养却没有见长,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没有提升。

因此,面对参赛必获奖的诱惑,家庭和学校都要擦亮眼睛,克服虚荣心,自觉抵制、远离这类比赛。特别是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成绩观,端正办学思想,遵循教育规律,让艺术教育回归本位,培养美的使者,而不是参赛选手。(罗义安)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