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委员庞丽娟提出,现在不太敢对学生提要求,或者对学生要求也大多流于大而泛。
“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对科研、论文要求严了,怕回头出点事,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不利于高校对年轻学生的培养要求”。庞丽娟表示,她建议“要把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高校、教师的首要指标。要突出‘学生是核心、学生是主体、质量是根本’的理念和原则,在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时,真正实施宽进严出”。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马瑞燕是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教师,“我们的学生现在自理能力、自律能力和自我安全的意识能力都差,由于怕有安全问题,就因噎废食,把实习都取消了,没有领导敢承担这个责任。而且在学校,只要一出问题,就无限放大,这也是实践教学严重缺失的一个原因”。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在发言中谈到,现在有一个现象是“学生评老师”。“我们在念书的时候,从来没有学生评老师一说,老师怎么教,我们都是听老师的。后来我在研究所工作,到研究生院上课,才知道学生给老师打分一事。我感到这个打分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一个负面影响,即老师不敢严格地要求学生,学生某种程度上会喜欢那些能‘放水’的老师,一届学生毕业以后,还会告诉下一届,哪个老师的课比较好过关,考试比较轻松”。
丁仲礼建议,大学对学生应该有淘汰制,“现在不太敢淘汰学生,一淘汰学生就觉得这个学校存在很大问题。前些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当校长,招收本科生时就确定要实行淘汰制,尽管我们考试进来的学生基本上在全国大学中排到三到五位,都是很好的学生,考分很高,但是教育有一个规律,不管多好的学生,放到一块,若干年以后一定会分化,不是一般齐的,如果没有淘汰制度,很难把好的人才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肯定会有学生沉迷于玩游戏,不好好学习。所以大学追求毕业率是不行的。后来,我们学校每年有5%至6%的学生毕不了业或者留级,网上就开始攻击我们,说这个学校怎么不好,把那么好的小孩耽误了。现在的大学,基本上不敢淘汰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这与学生质量下降的现象有关联”。(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