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得知,厦门女诗人冰儿近日为学生们编选了一本作品集,不由感慨不已。诗人从2015年出版第三本诗集《青弦》至今,四年时间里,笔者一直在网上持续关注这位女诗人的动态,从当年她对诗歌纯粹的写作状态,到今天全心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教育情怀,无不令笔者感动、钦佩。在此引用厦门诗人威格的一句话“我私以为,冰儿的诗歌创作,事实上就是她埋伏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实现,与精神生命中对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追求体验的分解和组合动作。 ”
带孩子看大海
在此,笔者特此编发三位诗人对青弦教育的印像文字,以期更多人来关注这位对孩子心怀大爱的女诗人纯粹的教育情怀;关注带孩子对接山水自然、走进孩子内心、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衷心祝愿青弦教育与所有的孩子更上一层楼。
以下为三位诗人对青弦教育的印像文字: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有感于诗人冰儿的“青弦教育”》
作者:威格
一
从“冰上七步”华丽出场的厦门女诗人冰儿,多年以来其诗歌创作一直有着“N种演变形式”,如她自谓“将生活,吃饭和逛街都转化为诗”了。而让人更为另眼惊艳的是她近几年以诗人身份倾力亲为的教育工作者身份。她主理的“青弦教育”以自然、诗歌有机融入“校外”教育的模式成绩蔚然,口碑载道,深受学生、家长的赞誉甚至引起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关注和讨论。
究其原因,我私以为冰儿的诗歌创作事实上就是她埋伏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实现与精神生命中對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追求体验的分解和组合动作。
二
当相当多的家长把教育任务全权交给学校时,也有相当多的家长把校外教育当成了学校教育的第二战场。他们都放弃了校外教育的核心价值:一是人格养成;二是发现孩子独特的禀赋并加以强化。然而这些都是大一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冰儿认为,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才是一个孩子被塑造成人该有的方式。
带孩子野炊
写作来源于于生活。所以诗人冰儿说,因此我们乐意带孩子走进山水之间,引导孩子用眼睛捕捉美、用心灵触摸大自然,而不是闭门造车地学习。森林与自然带来的教益远不止如此。那些极少接触大自然的人,你很难向他们解释,每一株植物都是有灵魂的。因此,我也乐意将孩子们带到户外,告诉他们关于每一株野草的故事。
三
1901年,诗人泰戈尔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并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泰戈尔主张“接近自然”与“自由启发”的儿童教育,认为机械式教育把僵死的内容灌输到儿童的脑子里,儿童巨大的生命力正在白白地流失。在泰戈尔所创办的学校里,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学生们“早起唱歌,游草野中,接受新鲜空气,纵赏田野风景,使其精神清雅,思想活泼。与此可爱之伟大自然合而为一,使彼等对于事物能自由观察,自由领悟”。
在诗人冰儿创办的“青弦教育培力营”里,每期的冬夏假期时令营活动都能看到戴樂阳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爬山涉水”。在山间海边或读花识草,或写虫画鸟。或在图书馆、书院,阅读鉴赏诗歌,朗诵创作诗歌。这就是“青弦教育”作文辅导训练的一大特色。
诗人冰儿一直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如果自己都不曾带动身边的人读诗、写诗,那么这个身份的确认是可疑的。在每一个可能的场合传递诗歌的声音,引导孩子感受诗歌的温度与心跳,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让诗歌与朗读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这些东西很具体,很琐碎,但同时也很真实,它们构成了我当下的生活。”
戴乐阳老师在她的教育随笔《我为什么要带孩子们读诗和写诗》中还写到:“一个爱好诗歌的孩子写作能力肯定不会太差。对孩子而言,诗歌是一种开启,旨在启迪启发而不是灌输,在悄然熏陶中培养孩子的精神独立与心灵自由。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通过读诗与写诗获得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四
诗人作家常常被尊称为“老师”,所谓“老师”意为“师范”。据考,古代铸造青铜的模具叫“范”,所谓“模范”。“师”字在甲骨文中是两个三角形组成的菱形的符号,其本意是相形复制的意思,所谓“师表”,强调其表率作用。和“范”联合使用,不难理解,就是复制表率,雕琢优良“模具”的意思。在中国“师范”一词最多见的应该是师范学校或学院。可是,我们的体制内教育学院真的能够理解落实这个词汇么?
教孩子煮咖啡
作为诗人的冰儿,她的诗歌创作其质量高上,而其文本体量也可谓巨大。殊不知这两三年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戴老师,她的教育笔记也有十万余字之多。“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怀——冰儿说——我所理解的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情怀:尊重、自由、包容、理解和爱。即:推动天性,激发潜能,尊重自由,守护心灵。”
是的!《诗经·大雅·思齐》里有句:“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教育的魅力——青弦教育教学方式与理念有感》
作者:高 盖
今日秋分。枝头的光干净雀跃,风也是不急不缓,生活的章节盎然有序。大自然开心,人们也欢喜,“感物增人怀”“适我无非新”,教育亦然。
青弦教育是诗人冰儿创办的教学辅导机构,孩子们开心,家长也喜欢,广受社会好评。当然最开心的应该是冰儿老师,因为这圆满地实践了她在青弦教育招生通告中的愿景,即“在没有围墙的教室里写作,在阅读体验自然之美中成长”。
育人之事,首先是老师的魅力。愿教的和愿学者良好的“师”与“从”关系是友善的教育生态或正向教育小气场的关键。冰儿老师的魅力在于她对孩子们的爱——这良善的出发点。她认为“一百个孩子身上,存在着一百种优秀和美”、“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被认同、被鼓励,都是不甘落于人后的。”在她的教育实践中,正是以这种平等心来演绎教学过程的耐心与细节关注,以这种平常心来演绎对孩子的爱的真诚和春雨润物般的引导。这种人格魅力令冰儿和孩子们亦师亦友,孩子们喜欢来青弦教育,喜欢并期待冰儿老师的每一次教学活动。这种个人魅力教育是特点鲜明的差异化教育,有效地克服了被动填鸭或机械灌输,有效地摈弃了学习的焦虑和恐惧甚至反感和叛逆。这样的魅力教育让孩子们在乐趣与喜悦中学习、提升、再学习、再提升。因此,“教益”便油然而生。
当然,青弦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是魅力十足。如何开心地学是科学教育的方法论。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关切孩子的接受方式,也要注重学的本质。所以,青弦教育十分注重情景教育这种代入感十分强烈的科学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冰儿老师这里,既有融合本土民俗文化教育的热闹的博饼,也有安静的沉浸式经典朗读;既有与时代契合的放松的咖啡制作品赏,也有动手动心的手工环保制作;既有诸如友谊与势力、人与狗的关系等等严肃的讨论、辩论,也有深情的诗歌朗诵与欣赏。冰儿老师把课堂置于山地、海滩、朗读亭和丛林之间,而这些最终都形之于孩子们作文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于孩子性格的不断优化与思考方式的有效改变,都呈现于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培养与情趣情怀的养成。孩子们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实践了冰儿老师关于“天赋是客观因素,而积极是一种主观状态,比孩子们呈现出的自身能力更重要”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知行合一”。
孩子们在厦门筼筜湖边阅读
今年九月份的《诗刊》刊发冰儿老师的《逆光而行——月光组诗与随笔》。她在《野生的月亮》里写道:“一条蚯蚓的努力,并没有惊动,这个夜晚更多生物”、“它将黎明一截一截运送到这里”。我想,对我们的孩子爱的教育就是知识的教育、就是成长的教育、就是我们的“这里”,冰儿老师的青弦教育正在“这里”。
——2019年9月23日
《她用毕生精力建立一片森林——致青弦教育 》
作者:落地
初识冰儿是2005年,那年我大三。她的语速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是我朋友圈里说话最快的,连我最擅长辩论的同学都比不上。当时的感受是,难怪她的诗句如此的激烈和急切,排山倒海,喷薄的词语刚刚赶得上她思维的鞋跟。从《月光的白色药片》到《冰上七步》,一直激越着,湍急着。
2010年,我来厦门闯荡,时不时去她的地盘喝茶话仙,对,我说的是“地盘”,冰儿是在厦门有地盘的人,从我来厦门起,她就是有地盘的,开放性的地盘,接待过朋友无数:写东西的/不写东西的,喝茶的/喝咖啡的,肉食者/素食者,离家出走的/衣锦还乡的,乖张的/谦逊的…… 在她的地盘,交流是自由的,喝茶是自由的,吃零食是自由的,那个地盘后来演变成现在的“青弦教育”。我时常羡慕那些有地盘的人,讲真,多少人是有房子却没地盘的。冰儿在她的地盘栽花种草育人,接待三江五湖四海的朋友。
广场大屏幕看阅兵
这几年,我搬到槟榔一带暂居,离冰儿的青弦教育隔一座筼筜湖,几脚自行车的路程,天朗之夜,这座湖映照冰儿的几百轮明月。十几年前把月亮认作白色药片的冰儿已走过人生湍急的部分,阅尽万象后在筼筜湖畔把月亮煮成了穷人的汤圆(2016冰儿出版《月光是穷人的汤圆》)。我跟冰儿说,等我女儿大一点,就送她到你这来。不为什么,因为这里是青弦,不因为这是我朋友的青弦,而是这里就是独一无二的青弦,我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接受规训后,在青弦恢复一点野生的元气。接受真正对心灵关注的教育,在这方面,青弦教育是对学校规范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甚至吸引体制内的老师抽空来做志愿者观摩。
冰儿在一首诗里写道:
我从未见过真正的大象
被圈在动物园铁栏杆里,浑身泥垢……不像在电视的动物世界里
奔跑长啸,用鼻子搅动河流
再喷出瀑布或卷起一头斑马,甩出几丈远
都市的水泥钢筋会勒紧它们的野性
直到再也发不出低哑的吼声……
现在我安排一头大象进入诗中……作为它的主人,我决定用毕生精力为它建立一片森林
——《月光下的大象》
(……部分为笔者省略) 这就是冰儿,她决定用毕生精力为她的大象建立一片森林,她也是这么践行其教育理念的,为孩子对接天地山水,而心中有天地山水的孩子,长大后无疑更有底气指点江山。愿青弦越来越好,也祝愿青弦教育的孩子们开心成长!(文/图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