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别报道
“十三五”以来,格尔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达12.77亿元,累计1900余名教师完成三轮以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技能培训。近年来,格尔木市共实施“全面改薄”项目17个,总投资2.2亿元。
巍峨的雪山一望无际,雄浑苍凉的格尔木河穿城而过,一排排高大挺直的胡杨树矗立在公路两旁。来到青海省格尔木市,随处能感受到美丽神奇的雪域高原风光。
半个多世纪前,格尔木还是青藏高原上一个无人问津的戈壁荒滩,筑路大军用6顶帐篷扎下了格尔木市的根,拉开了在荒漠中艰苦创业的序幕。如今,这里蜕变成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成为青藏高原上的经济、交通重镇。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工作要求,指出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意来到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看望慰问村民。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格尔木市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2018年9月,格尔木正式摘掉了“贫困帽”,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扶贫成绩单。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格尔木市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紧紧聚焦控辍保学、健全教育资助体系、改善办学条件等目标,全面落实教育系统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日,记者走进格尔木,近距离感受教育扶贫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新气象。
控辍保学,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冬季的高原,冰天雪地,朔风凛冽。“天气越来越冷,得去学生家里走走,看看小强这孩子最近的情况。”尽管工作繁忙,格尔木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柳建祖仍抽出时间,直奔郭勒木德镇城北村建档立卡户学生小强的家,这是柳建祖2018年对他家的第五次家访。
今年14岁的小强,就读于格尔木市第三中学,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父母外出务工。在上初一时,小强就多次出现厌学、旷课,甚至逃学的情况。
在市教育局、村干部以及任课教师的多次走访劝学,与小强交流谈心后,他重返校园,学校专门安排教师为他补习落下的功课。如今,小强已经从一个厌学、逃学的叛逆少年变成了一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阳光少年。
“通过努力,全市的辍学率由2017年的小学0.11%、初中0.08%降至‘零’。”柳建祖告诉记者。
数据的背后是格尔木举全市之力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到教育局局长再到基层教师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实行全覆盖拉网式排查,组成28个工作小组,以“一户不少、一生不漏”的原则,不区分本市户籍和非本市户籍人口子女,在全市各村、社区挨家挨户走访,进行辍学学生劝返工作。局长办公“周会制”、校长向局长进行“日报制”、进度通报制度、辍学学生有奖举报等制度相结合,让控辍保学工作不留死角。
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云集的移民城市,格尔木市的控辍保学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在近4万名在校生中,60%多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流动性较大,不告而别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格尔木市指派专人赴民和、化隆等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源地,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接,开展劝返排查协助工作,共核查学生242人,为其建立动态的学籍管理档案。针对部分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对子女教育不太重视的问题,格尔木市还采取了城区、乡镇、村社、学校多级联动机制,采用进店入户、宣讲“流动车”、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加大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家长依法保障适龄子女入学就读的积极性、自觉性。格尔木教育的努力不止于此。学生劝返回校园后,如何才能留得住、学得好?
“针对部分学困生,我们坚持加强学生品德教育,从改变学生养成习惯入手,实行‘领导包班’‘教师包生’的方式化解学困生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积极推行‘菜单式’教育教学,从多角度深入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消除辍学念头,积极鼓励其努力学习。”柳建祖说。
要实现适龄儿童入学“全覆盖”,残疾儿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2013年,格尔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建成,填补了海西地区特殊教育的空白,为格尔木市及周边地区特殊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和康复等提供了较完善的服务平台。学校由开班时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35人,适龄残疾儿童就读率逐年增高。
在控辍保学工作扎实推进的同时,格尔木市不断加大教育资助力度,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对学前三年免除保教费,对义务教育九年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并对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对高中阶段三年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对所有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助学金。逐步建立健全了城乡统一、重在农牧区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流动人口中在城镇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
改善办学条件,农村校旧貌换新颜
出了市区,沿着连绵起伏的雪山一路向南,一排排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平房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
时针回拨到2016年8月22日,这一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驱车来到这里考察工作。如今,村里的藏式风格长廊内,展示着一幅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源村时与村民们的留影。
这里是长江源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点。2004年11月,为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唐古拉山镇牧区的128户牧民放下牧鞭,离开世代放牧的草场,走下唐古拉山,集体搬迁到这里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一同搬迁下来的还有唐古拉山乡完全小学,现已更名为长江源民族学校。这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塑胶运动场以及干净舒适的宿舍、食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等一应俱全。
在校史陈列馆里,一件件实物向人们诉说着建校60余载的沧海桑田。“学校成立之初,没有固定的教学场地。老师们骑着马,背着教具,到偏远的牧场去教学。”长江源民族学校副校长豆拉本指着眼前的马鞍向记者介绍,“唐古拉山乡完全小学成立后,形成了定点教学模式,但是硬件设施非常落后,只有几间砖木搭起来的平房。由于缺老师,很多课程都开不齐。”
从山上搬迁下来后,学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如今,学校占地面积达4.3万平方米,硬件设施达到了标准化民族学校的水准: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867.1元,体音美器材生均值也达到了省级标准化学校指标。每间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每位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教案电子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从最初的马背学校、帐篷学校,到如今格尔木市最大的一所九年制义务寄宿制学校,教育为牧区人民铺就了通往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距离长江源民族学校十几公里的宝库村小学,同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周边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宝库村小学曾一度出现了教学用房紧张等问题。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大笔建设资金,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陆续新建了几栋教学楼,满足了学校周边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的需求;还建成了教师公寓,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如今,一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正拔地而起,明年9月即可交付使用。
“如今,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跟城市学校的一样好。”宝库村小学校长祁万和感慨道。
学校大变样的背后,是格尔木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2014—2018年,全市共实施“全面改薄”项目17个,总投资2.2165亿元,至2018年底,校园内D级危房全面消除。2017年,相继实施了民族中学“全面改薄”项目、第五中学综合教学楼项目等13个项目,总投资17338.6万元,总建筑面积47210平方米。
学前教育曾经是格尔木市教育的短板,老百姓反响强烈。为了改变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格尔木市抓住国家和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利时机,制定了优先普惠发展学前教育的方针,大力兴建公办幼儿园,先后建成了多所幼儿园并相继投入使用。
“目前17所市属公办标准化幼儿园遍布城乡牧区,基本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公办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也为格尔木地区学前教育优先普惠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建祖自豪地说。
拥抱“互联网+”,智慧教育助力弯道超车
在宝库村小学最近举行的智慧课堂展示活动上,祁万和惊喜地发现,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改观,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答题的速度变快了许多。
如今,电子白板、手机同屏、微课……这些时髦的教育信息化词语,对于格尔木市师生而言已不再陌生,智慧教育的风暴正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教育生态。
近年来,格尔木市大力推进各类新媒体新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开展了以电子白板、触摸电视等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深层次应用为主题的师资培训、教研、教育教学应用等活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格尔木市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其中3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80%以上,80%以上的教师和60%以上的学生拥有网络学习空间。
在格尔木市第三中学,一支由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基本功大赛获奖教师组成的“智慧课堂”教学实验团队正在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集体备课、实践授课、磨课、研讨课、经验总结等形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稳步有效、重点突破地推进智慧课堂教学实践。
“教师借助智慧校园平台,不仅能随时掌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整个班级的学习动态,还能在第一时间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格尔木市第三中学校长张宝寿说。
不仅如此,在技术面前,教师自主探究智慧教育的热情也被点燃。格尔木市第十一中学物理教师魏长青自发将一款课堂实时互动软件引入课堂中,老师给出单选题,学生举起专属图形二维码,老师用智能手机一扫就能得到学生回答的统计结果。不仅能显示学生回答正确率,还能针对题目选项进行分析。
为了鼓励更多教师主动拥抱“互联网+”,格尔木市通过培训讲座、实际操作演示、优秀课例观摩,互动交流、分组研讨及网上自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逐步提高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共完成相关培训91期,累计1900余名教师都已完成三轮以上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技能培训,总培训人数达到6000余人次。
“未来,格尔木市将从智慧课堂、智慧管理、智慧评价三方面着手,打造包括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管理、智慧校园安全等覆盖教育系统的智慧教育生态环境,实现校园智能化管理,以智慧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弯道超车。”柳建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