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魏然森访谈: 大型非虚构舞台剧《红石崮》的台前幕后故事

来源:新华访谈网    作者:亦 菲    人气:     发布时间: 2024-07-30    

主 持:亦  菲(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嘉 宾:魏然森(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亦 菲:亲爱的听友朋友们,大家晚上好!这里是151991大爱先锋公益频道。现在是我们的《文学会客厅》节目时间。欢迎大家收听。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沂蒙山老区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就诞生在这里。而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沂水县,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李清漪,有最先成立的沂蒙山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有山东省第一面党旗,有专为八路军提供给养的山东省第一家供销合作社,有文学人物红嫂第一原型祖秀莲;有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在这里创刊,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在这里成立。还有几组数字:八年抗战,沂水有3170名青壮年参加了主力部队,有966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三年解放战争,沂水有11926名青壮年参军上前线,有2474人血酒疆场,成为烈士。有27万人组成的车子队、担架队、挑运队支援前线。沂水的红色文化深厚而博大,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山东、在沂蒙山区更是闪耀着永不熄灭的灿烂光辉,也为红色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更是沸涌现了大量红色文学作品。其中诞生于近两年的大型非虚构舞台剧《红石崮》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了继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京剧《红云港》,七十年代的巴蕾舞剧《沂蒙颂》,八十年代的现代戏曲《一家人》之后,又一部影响巨大的戏剧作品。那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这部剧的总编剧魏然森老师,请魏老师与我们一起畅谈《红石崮》的台前幕后故事。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片花了解一下魏老师。

【播放录音片花《魏然森简介》】

魏然森,1966年8月出生于山东沂水。中共党员、专业作家、戏剧编剧、纪录片导演、国家一级作家。1984年参军。1996年毕业于辽宁文学院暨辽宁大学作家班。1998年从部队转业从事专业创作。曾任沂水县诸葛镇挂职副镇长、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著有长篇小说《浮尘》《白妖》《中年李逵的婚姻生活》《沧浪村庄》《越位》《错位》《家族秘史》《白雪英雄祭》,长篇非虚构《血红血热》《乐群记》,长篇散文《野地里的荞麦》,散文集《在你的目光里》《寂寞一座山》,电视剧《大公社》,京剧《风雪杨柳泉》《新风曲》《月留泉》,大型非虚构舞台剧《红石崮》(合作),大型历史题材舞台剧《纪王崮》,大型纪录片《永恒的记忆》《清曜四韵》等各类作品30余部。另有歌曲《永恒的记忆》《感恩尹家峪》《天下泉庄》《你还在我们身边》《要像你》《桃花缘》《永恒的相约》《崮乡之约》等20余首。散文《两只蚕》《老家有棵香椿树》《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风雪日》等作品被收入中小学《新课标·新阅读》《中华人文阅读》《海外文摘》等二十余个选本及北京、天冿、山东、贵州、河南、湖北等地中小学试题。

曾获山东省第十一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首届全国浩然文学奖、齐鲁文化之星、2022全国散文年会奖、山东省沂蒙精神文学奖、沂蒙文艺奖等奖项二十余次。

亦  菲:大家听了对魏然森老师的介绍之后呢,相信一定都非常期待,下面我们有请魏老师,跟大家打个招呼。

魏然森:各位听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文学会客厅》和大家交流。感谢大家收听这期节目。

亦  菲:魏老师的文学创作之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步,迄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创作历程,发表出版各类作品三十余部,可以说著作等身。但是《红石崮》这个题材是非常特别的,您是怎么想起来创作这部作品的?

魏然森:沂水是沂蒙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几年,新一届沂水县委县政府领导对红色文化的发掘与弘扬特别重视。2022年初,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七县战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商贸富县、文旅活县、依法治县”。其中的“文旅活县”,就是要求我们,除了搞好旅游业的发展之外,还要大力发展文艺事业,要用优秀的作品,特别是优秀的红色文艺作品,推动“文旅活县”战略的实施。于是沂水县文旅局的领导就召集沂水县文化馆的张伟良馆长和我,还有其他几位同志,开了个座谈会,要求创作一部思想上有深度、艺术上有力度的红色文艺精品剧目。主题基调就是弘扬沂蒙精神,歌颂党的领导,歌颂革命先烈。于是从2022年3月份开始,我和著名戏剧编剧、导演薛岩先生一起,开始了这部剧的剧本创作。当时就说薛岩任总导演,兼写其中三幕戏的剧本;张馆长任总统筹,负责人员调度、上传下达、各类事务协调;我任总编剧,负责四幕剧本和整台剧的开场、尾声和串联词创作。

亦  菲:2022年3月份开始剧本创作,7月份正式上演,短短的四个月即要拿出剧本,又要排练出来搬上舞台,你们都遇到过什么困难没有?

(《红石崮》剧本创作之初,总导演薛岩、总统筹张伟良、总编剧魏然森在临沂商讨剧本创作)

魏然森:我和张伟良馆长去临沂面见薛岩导演的时间是2022年3月22号,也就说,3月份已经快过完了。分完工以后,定出了时间节点,4月20日前我必须完成剧本初稿,然后薛岩导演到沂水实地考察王庄、云头峪、马头崖、红石崖、桃棵子等红色村庄,然后讨论剧本。5月20日前必须完成剧本修改、定稿。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行排练。7月1日前公演。满打满算就三个月的时间,回到文化馆和大家一说,所有人都张大了嘴巴,说啊,这么短的时间,能弄出来吗?不说别的,光写剧本也得两月,写完了就到了5月底了,这么大一台剧,动用那么多演员,能排出来吗?

当时大家都感觉心里特别没底,“七一”之前就得上演,这期间牵扯的事太多了,不光是剧本和演员,还有服装、道具、美术、音乐,等等。最重要的是经费,没钱什么也干不了啊,是不是。

但是,当时的文旅局杨雪峰局长给我们鼓了劲儿,他说任何事只要下定决心去干,就一定能干成。钱的事你们不用管,有我呢,你们只管把活干好就行了。

其实最着急的还是剧本,没有剧本你没法排练,没有剧本这台剧就是个空啊。张馆长就整天催我快点写剧本,哎呀魏主任啊,时间太紧了,你得快点拿剧本啊。像催命似的。

其实我也挺着急。但是越着急越写不出来。我连续五六天吧,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也打不出来。当时确定了七个沂水所独有的红色故事嘛,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在王庄成立;云头峪老百姓舍命护卫“大众日报”;农民刘洪秀和妻子杨凤琴坚守信念与山东省“第一面党旗”共存亡;中共夏蔚区委书记武善桐为掩护百姓和八路军伤员抱鬼子跳悬崖;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女干部陈若克和刚出生二十天的女儿在沂水城英勇就义;八路军侦察员郭伍士受伤后被红嫂祖秀莲相救,郭伍士千里寻母,二人结下母子情缘生死相守;以及1944年解放沂水城。

当时呢我和薛岩导演的分工是他写老百姓保护《大众日报》、第一面党旗、郭伍士寻母,我写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成立、陈若克母女就义、武善桐抱鬼子跳悬崖、解放沂水城,以及整台剧的序幕、中间串联词、尾声。陈若克就义、武善桐抱鬼子跳悬崖这两幕好写,有故事啊,可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成立、解放沂水城那么宏大的场面,却找不出好的故事点来,从哪儿切入去写才好呢?毕竟舞台上的东西它和电影电视剧不一样,电影电视剧可以全景式展现,飞机、大炮、部队冲杀,用画面展现就是了。可舞台剧必须以小见大啊,怎么写才能最巧妙、最精彩、最能表现主题呢?把我愁坏了。

到了4月5、6号吧,张馆长问我,怎么样,写了多少了?我当时愁眉苦脸,说哪呀,还一个字没写出来呢。他就着急了,说啊,还一个字也没写出来呀,那不麻烦了吗,再过十几天薛岩导演就来讨论剧本了,快点抓紧啊。

当时我说,哎呀你别催我呀,越催越写不出来,我保证完成任务就是了。又过了一两天吧,忽然觉得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这样的戏,不一定就事写事,可以从群众的角度去写啊,群众听说八路军到王庄来了,都来看望,正赶上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成立,这不就有戏了吗。然后我又跑到王庄一带感受了感受,回来以后就找到感觉了,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吧,整个剧本的初稿就完成了。

亦  菲:《红石崮》搬上舞台的是六幕,刚才您说是七幕,为什么少了一幕?

魏然森:剧本初稿形成以后,我们几个不是坐下来讨论剧本吗,觉得解放沂水城这一幕很难表现,毕竟那是一场战役,在舞台上,如果只表现怎么指挥的,实在太空了,再说七幕戏加上序幕和尾声,也太长了,于是就把解放沂水城这一幕砍掉了。

亦  菲:这个剧最后确定的六幕,展现的是六个故事。为什么要选这六个故事呢?

魏然森:因为这六个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沂水的,属于沂水所独有的典型故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成立,别的地方没有。《大众日报》在沂水创刊,并得到了老百姓的舍命保护,别的地方没有。山东省第一面党旗在沂水诞生,农民刘洪秀与妻子杨凤琴视之为生命,掩藏了40多年,别的地方没有。陈若克与刚出生20天的女儿英勇就义,当母亲的没有奶喂孩子,就以血当奶喂女儿,这样的故事别的地方也没有。中共夏蔚区委书记武善桐为掩护八路军伤员和人民群众,抱着鬼子跳悬崖,这样的故事别的地方也很少见。红嫂祖秀莲救治八路军侦察员郭伍士,郭伍士跋涉千里寻找恩人,并与祖秀莲结为母子,为其养老送终,这个在别的地方也没听说过。而且这六个故事都是《大众日报》曾经报道过的,只有把这样的故事搬上舞台,才称得上是非虚构,才能更好地表现沂蒙精神这一宏大主题。

(《红石崮》第一幕《初心红日》剧照)

亦  菲:创作舞台剧的剧本其实和写小说还是有区别的,写小说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剧本不行,写的时候还得考虑舞台能不能呈现。您是写小说起家的,改行写剧本,有什么不适应吗?

魏然森:也没什么不适应。在写这个剧之前,我写过京剧《月留泉》《新风曲》等戏剧作品,也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和电视剧本,应该说转换起来并不难。再说,这部戏的导演薛岩先生很有经验,他编导过多部舞台剧,并多次获奖。与他合作我只会获得很好地提升,不会有什么不适应。

亦  菲: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并不少见,现在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想要创新、出彩,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您能谈谈这个剧有哪些突破吗?

魏然森:主要有三个突破:一是表现形式的突破,二是主题思想的突破,三是人物塑造的突破。

(《红石崮》第二幕《血染战报》剧照)

表现形式上的突破,主要是采用了一线串珍珠的形式,这个剧最后确定了六个故事,六个故事之间是没有关联的,那么如何让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就需要一种巧妙的结构。于是我们采用一位老将军和他当记者的孙女回故乡寻访红色足迹这样一条线,串起了六个故事,使得六个故事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没违和感。后来导演又让剧中的六七个主要人物都在第一场亮相,为以后的剧情发展进行了铺垫,这样一来,六个故事就更结合的比较紧密了。

主题思想上的突破,主要是突破了传统的思想表达,虽然万变不离其本,都是表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但是站位比以往高了。我们用新时代的思维去看待历史,尽量不让故事落入俗套,不用虚假的情节和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去诠释主题。“还原历史的真实,讲述真切的故事,表达真诚的情感”成为我们的创作追求。

(《红石崮》第三幕《红旗飘飘》剧照)

人物塑造的突破,主要是突破人物塑造的模式化。过去我们写人物,坏人就会坏得透顶,好人就会好到完美无缺,这其实是违备人性规律的,好人也会有缺点,坏人也会有长处。尤其面对复杂的情感时,人性往往会有自然而然的反应,一味地按照老的套路去写,现在来看就会很假。那么我们在处理人物形象的时候,就进行了突破。怎么突破的呢?一是让人物性格真实化,二是让人物心理真实化,三是让人行为真实化。比如说陈若克这个人物,在剧中,她的女儿出生已经二十天了,但她没有奶水给孩子吃,敌人为了收买她,就给她送来了牛奶,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装牛奶的水壶,然后才拒绝的,这就是人物心理的真实反应。看一眼装牛奶的水壶是自然反应。拒绝是理性反应。人物的复杂情感就出来了。再说鬼子军官小野,他即有狠毒的一面,但他又有崇尚英雄的特性,面对宁死不屈的陈若克,他从心里佩服她,所以他一直称陈若克陈女士,最后无奈之下只能枪杀陈若克的时候,他连说了两三句“对不起”,并且深深地一躹躬,这就让敌人的形象也复杂化了。这不是美化敌人,而是表现真实的人性,既便是杀人如麻的鬼子,也有他的另一面。也从另一个侧面衬托我们的英雄更为伟大,连敌人都佩服。

(《红石崮》第四幕《赤心若克》剧照)

亦  菲:刚才魏老师提到了《红石崮》第四幕《赤心若克》中的陈若克。其实这也是深深的打动我的一个人物形象。接下来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们一起重温陈若克的感人故事。我们剪辑了一段《赤心若克》的演出实况,大家一起来听一下。

【播放《赤心若克》录音(略)】

亦 菲:哎呀,刚才听的时候我又流泪了。其实每一次演出《红石崮》都会让现场观众热泪盈眶,尤其刚刚播放的第四幕《赤心若克》,更是让很多身为母亲的人感同身受。很多观众对《红石崮》的评价都是故事好、演的好、感人至深。但是我听说咱们的演员99%都是沂水本土演员,而且都不是专业话剧演员,他们是怎么演好这样一部剧的?

魏然森:我们这部剧的演员都不是专业话剧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那么为什么演得这么好呢,首先导演功不可没。2020年,沂水排演了大型现代题材话剧《樱桃崮下》,从那时候开始,薛岩导演手把手地为我们训练演员,让文化馆的所有演员都学会了演话剧,可以说,是导演让我们的演员从单一地唱歌、跳舞、演个小品,到挑大梁演大型舞台剧,我们的队伍得到了提升,走上了一条多元化的表演道路。

饰演陈若克的周鹏曾说,过去咱都不知道话剧是个什么东东,看都很少看,别说演了。但是通过这两部戏,《樱桃崮下》和《红石崮》,我们馆里的演员都提升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咱们的队伍真的是壮大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要真心地感谢薛岩导演。

同时我还想说,这么多非专业话剧演员演《红石崮》能够演得这么出色,让很多省市领导看了以后都认为是专业演员演的,除了导演的功劳之外,还有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给了演员支撑。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就是沂蒙精神。所有演员都是怀着对沂蒙精神的无限崇敬走上舞台的,他们谁也不愿意损害沂蒙精神的光彩,谁也不想给沂蒙精神抹黑,所以他们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这个剧,随着导演的指挥棒进入角色,也就成功地演出了这个剧。

(《红石崮》第五幕《崮上红云》剧照)

亦  菲:《红石崮》从2022年7月开始上演,先后在沂水、临沂、济南、深圳等地演出60余场,将近6万人先后观看该剧,好评如潮。特别是在深圳演出,可以说引起巨大轰动。魏老师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红石崮》第六幕《生死相守》剧照)

魏然森:《红石崮》先后在沂水、临沂、济南等地演出以后,国内一百余家网络媒体围绕该剧发表了新闻、通讯、评论文章,把深入传播红色文化,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推向了新高潮。深圳市文化和旅游局因此高度关注该剧,于是,第19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热情地向《红石崮》的演出单位沂水县文化馆发出了演出邀请,希望能在影响巨大的文博会艺术节上,在新时代深圳的艺术舞台上看到该剧,从而推动沂蒙精神与特区精神的紧密结合,鼓舞深圳人民更加奋发向上。这对沂蒙老区人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与荣幸,因为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是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艺术节,每届持续2个月,能够得到邀请的文艺团队,需为国内外有较大知名度,且有一部成熟而具较大影响力的剧目,或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方能在艺术节上展示。沂水县文化馆作为县级艺术团队能够得到邀请,是深圳文博会艺术节举办以来所少见的。

(《红石崮》深圳演出海报)

但是,这样一部红色题材的剧目,在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里上演能不能受到欢迎,演出能不能成功,我们心里也没数。但是,真正到了深圳以后。我们才知道,深圳虽然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但对红色文化的崇敬之情和内地一样强烈。我们在深圳演出期间,受到了深圳观众的热情追捧。这其中即有年过半百的老人,也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甚至有几位曾经职位很高的退休老领导,也悄悄来到剧场观看该剧。两场演出,现场观众全都鸦雀无声,没有人乱走动,没有人乱说话,连小学生也都静悄悄的观看。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位八九岁的孩子,在演出结束时,跑到舞台前面向谢幕的演员敬了个军礼。这个军礼无疑是一个孩子对该剧的最高评价,也是对该剧演职员的最大褒奖。

(《红石崮》深圳演出时,一企业老板上台给主演献花)

另外,演出期间,还不断有观众找导演、演员签名。一位00后的年青人在与我谈感受时说:“这个剧的演员没有名星,但是,他们的表演朴实无华,深刻到位,不比名星差。而且他们所传导的沂蒙精神,是我们年轻一代需要深入了解、理解、传承的。所以,我在看了这个剧之后,感觉他们比明星还要高大。”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则说:“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多次流泪,我觉得沂蒙人民真是了不起,每个演员身上都透着感人至深的红色文化气息。”

有一位公司老总在看完该剧后,手捧鲜花跑上舞台,郑重地献给了剧中老将军的扮演者刘立龙,并怀着激动的心情与演职员合影留念。

深圳演出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我们全体演职员,也增强了进一步演好这部戏,让更多人看到这部戏的信心。

亦 菲:从创作剧本到排练演出,这一路走来,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红石崮》深圳演出时,中共沂水县委书记陈士贤等领导与演职员合影)

魏然森:我最大的感触有三点,一是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永不过时,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都会激励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奋勇向前。二是通过创作这个剧,我个人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更加正确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认识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认识了中国红色文化的伟大。三是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的巨大。这部剧能够成功,离不开沂水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离不开一百多位演职员的共同努力。这就说明,干任何事情,只要决策正确,团结一致,人心凝聚,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红石崮》深圳演出时,全体演职员在深圳大剧院门前合影)

亦  菲:您下一步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计划没有?

魏然森:计划是有的。一是打造大型历史舞台剧《纪王崮》。沂水已经成功地打造了《樱桃崮下》和《红石崮》,下一步打造的就是《纪王崮》,形成《樱桃崮下》唱响时代赞歌,《红石崮》卷起红色风潮,《纪王崮》演奏历史交响的宏大艺术架构,创造出属于沂水自己的文艺品牌,打造出“崮乡三部曲”。

另外,我个人还要完成长篇小说《顺天河列传》的创作。这是一部反映一家祖孙三代在不同时代参军保国,又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主旋律作品。

亦  菲:好的,感谢魏老师做客我们151991大爱先锋公益频道的《文学会客厅》直播间。期待能看到您更多的作品,最后,让我们在魏然森作词、陈鸿林作曲、秦鹏楠演唱的歌曲《抹不掉的记忆》中结束今天的访谈。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责任编辑: 梦屿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淮安市中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北入口5-5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