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新沂市在社会治理创新上,坚持科学、理性、精细,推动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融合,把社会治理概念转化为标准、原则转化为程序,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努力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难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力量,努力让群众的问题由群众来解决。
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治理有保障。高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选优配强乡村治理“带头人”队伍,遴选60名机关干部到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461名政法干警到村担任“法治书记”,选拔512人进入全市村书记后备人才库,择优调整50名优秀人才走上村书记岗位,实现“双强型”村书记全覆盖。同时,还以定向委培的方式,招录了一批有志服务“三农”的年轻学子。先后争取省、市补助资金700多万元,180多个村网格化综合服务中心得到了提档升级。
以“三治合一”为重点,治理有支撑。将自治、法治与德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治理形式,丰富治理内涵,让农民“说事、议事、主事”。2018年,启动“建村部、强支部”工程,投入3700万元新建51个“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农民法治文化学习不出村。全市284个村(社区)建了一个“公共事务群”,村里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在微信群里,村民们有想法、有意见、有矛盾都能在群里说,小到三楼漏水浸湿了二楼的墙壁,大到为村民申请了低保,村干部都会第一时间解决。同时,在行政村全面推行三务公开,制定出台“十带头、十严禁”的村干部行为规范,“三治”合一实现了村部变美、服务变好、人气变旺。
以“法治书记”为先导,治理有力度。2017年在全省率先推行“法治书记”下乡,在市公检法司等部门挑选骨干,派至全市282个村(社区)里担任村级“法治书记”,以第三方身份参与村级矛盾纠纷和涉法事务处理,承担村级法治文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服务等职责任务,每周到村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每月列席一次村重要会议,采取定时定点开展法律服务,常态化开展“敲门问平安、入户讲法治”活动,以法治文化服务推动农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使村民逐渐懂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受到了广大百姓的欢迎。
以乡风文明为抓手,治理有氛围。以政府送戏村民搭戏,培育带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育出60多支乡村法治文艺团体活跃于田野乡间。窑湾镇胜利村每月一次的“法治文化相约文明”道德讲堂如期而至。马陵山镇高原村则搭建“乡村法治文化大舞台”,该村高原红文艺宣传队编排村民身边事,引起村民共鸣。同时,深入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建成125个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市284个村(社区)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
以发挥律师专业作用为手段,治理有实效。律师介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为群众释法析理,为百姓宣传法律,为信访部门减压,为政法机关建言,不仅有助于维护公众权益,降低信访社会成本,更提升群众、信访单位以及相关涉事部门和机构对法律、司法手段的信心。近年来,该市律师共接待信访1209人次,参与化解初访案件260余起,代理申诉案件48起,代为申请司法救助80余件,其实践经验受到中央政法委的充分肯定。
以创新智慧网格为活力,治理有地气。在创新社会治理网格化机制上,推出“网格+网络”管理模式。每个网格按照“1+1+X”模式配备网格管理服务工作力量,上报处理事项整合成8大类40小项。“网格+网络”在解决老百姓困难方面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威力,不仅解决问题时间快,而且效率高。目前,全市共划分1083个网格,其中基础网格1005个,专属网格78个,配备网格员1903名。通过打造全要素网格,让一个个网格成为平安法治的活力模块,推进社会治理更有层次,更加全面。
通过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村民认真履行法定义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树立良好的乡村道德风尚。全市呈现出矛盾纠纷下降、信访案件下降、治安案件下降,群众安全感提升、满意度提升、政法队伍满意率提升的“三降三升”良好态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李明正 马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