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市长和几位领导
1月23日,是余姚市农博会召开的日子,笔者与《新华访谈网》宁波事业部副主编毛凤君一同前往中塑国际会展中心参观。在农博会非遗角,我们偶遇到了文化局的朋友,严芸局长和刘华科长及朱勉。因为做哲社课题“民间艺术数字资源的知识管理研究”参加了一系列和非遗有关的活动,有缘常遇见她们。每年农博会召开的日子也是喜迎新春的日子,身为领导的她们公务一定繁忙。中午时间,严芸局长和刘华科长说来了位贵宾,我们立刻赶去迎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余姚市委副书记、市长潘银浩等几位领导。潘市长一行直接走过孩子们剪纸作品展位,就见一些人也围拢过来。
这时 ,前面新颖的竹编产品吸引住了大家的眼球,站在那里守展位的是翁永建,不巧也是老熟人。其实, 去年即2018年10月27日,笔者和翁永建等其他几个朋友,曾去寻访过八个竹艺村。还以“隐秘在乡村的那些竹乡匠人去哪里了?”为题,写过一篇文章,还在“余姚知识地图”本公众号发表过。乡村的竹产品,其实多年来大都给乡里人定制,为乡里日常生活劳动需要品。而此次开发的竹产品,把原产品做小微缩,显得小巧玲珑,很多竹产品既有民间特色为乡里人使用,又可以让大众城里人喜爱,把实用、观赏、艺术结合为一体。比如有件产品很漂亮,形状如球形,去掉上下两底的样子。翁永建对大家讲解说,这件产品即可以做灯罩又可以做插花用。他告诉笔者,他在努力创新开发竹产品,打造梨洲街道一线八村一村一品匠人线。而这些产品就是他经过调研后新设计,让竹乡匠人制作出来。他对潘市长说,他将以统一的品牌、统一包装,在2019年年后陆续推广,并将推动竹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
他还学习日本做法,建立家庭村落竹产业基地。让喜欢竹产品手工的人,自己去体验自己制作产品的喜悦。他们还开发了一些如风筝类的材料包,放在网上,让喜欢小手工的人,能用自己的巧手,玩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此后,我又微信询问了他,有关市长更关心地问题是什么?他告诉我,市长主要关心的是关于产业策略怎么样和当地产业结合,怎样接地气等问题?接着,我们又去了手鞠球展区,手鞠球也是在1月23日,余姚市委副书记,市长潘银浩关注过的展位。不巧后来我又于27日去了该展位,还看到老熟人,正是我曾经编写《舜文件读本》时认识的张川。据他介绍,这是他们家祖传手艺,是上海外太婆徐月娥就开始的,传至余姚外婆马菊花,传到现在即陈雯雯楼佳林夫妇家,已经有百年,三代了,真不容易!
笔者唐勇敏副教授(右)在手鞠球展位与传承人楼佳林(左)及低塘街道农办龚纪炳副主任(中)等合影
陈雯雯资料链接 :
手鞠球——一种流传于民间500多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是一种独特的刺绣方式。其制作方法是在素球里加入香料,等素球缠绕好后,用五颜六色的刺绣线或自己手染的棉线,制作各种配色、各种图案或花型的手鞠球。完成后的手鞠球可作为艺术品收藏、可作为礼物送人、可作为家中装饰、也可作为手头的小玩具。 后来,他们告诉我,潘银浩市长跟他们说要好好传承下去 ,让喜欢的人都可以来试一试 ,感受我们传统的文化。
市长走后,我们还拜访了非遗角的几位新老朋友。一位是夏彩囡,她是余姚市非遗传人,做盘扣也有七八年了,也会做旗袍。她说过去的人都会做女红,这样,婆家人才会要,她原来还有份工作,边学艺边工作,师傅在杭州,名叫袁先堂,是看她手巧聪明,才收她为徒。她自己在黄家埠也收了七八个徒弟,制作的盘扣盘纽除用在旗袍上,同时也进行了小手工艺的创新。比如带有盘纽图案的团扇,现场就有小朋友购买。一字盘纽也有其他顾客在现场咨询和购买。由于手工制作,盘钮线在布里放上细铜线缝制,缝好都要大半小时,然后再造型就挺花时间了。所以,想要做出一个精美又精致的盘钮,就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观好这里,我们又去了其他的一些展位,如:布艺、钩针、剪纸还有面塑。还观看了河姆渡书协送春联活动。真是收获满满,让我们对手艺人充满敬意。事后,我又特地询问了严芸局长农博会是哪年开的,她说农博会至今已经召开十年了,从一开始就设有非遗角。这样,非遗角就成为我们了解余姚手艺人,甚至带有余姚过去岁月痕迹符号的特色窗口。同时,非遗角也让我们感受到过年浓浓地气氛。相信非遗事业,有政府层面的支持,又有像翁永建这种具有使命感的人的开发推动,扩大需求,并有一些爱好手艺的人去传承,非遗之花一定会永开不败的。
送春联、面塑、剪纸及生肖
1月27日,是余姚市农博会闭幕的日子,让我感受到春节的逼近,前面我因为做哲社课题“民间艺术数字资源的知识管理研究”参加了一系列和非遗有关的活动,所以,我自2014年开始就拍些相关照片。开始我们参观河姆渡书协送春联活动,这个摊位己经挤满了人,据说他们在农博会上写春联已有六个年头,他们是余姚书画院和河姆渡书法院,安排在农博会1号馆每天上午9点30分至11点半,为广大市民免费书送春联福字的活动。墨韵书画成人公益班楼明杭老师也在现场写四个字合成一字的祝福语。余姚市第三职业学校周建平老师的儿子也参与了春联的书写。
我们又来到周建平老师所在的粉展区,他也是粉塑(面塑)非遗传人,从事食品类教学,擅长冷雕还会木雕等。而粉塑本是过年做年糕时,一些巧手艺人,为增加喜庆,供孩子玩赏,制作的。这以后过年做粉塑就成为习俗。周建平的学生说,他们用的材料是用面粉等,颜料有食品颜料,他们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经常获奖。
事后,我又和周建平老师微聊了下,得知他师从安徽的铭杰,从事粉塑有七八年了。得过"2016年全国创新创业创效大赛特等奖(教育部、团中央主办)","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代表作有关古代思想家王阳明先生、三国吕布和婚庆场面,作品色彩明丽,造型生动,深受大众喜爱和好评。作品也多次参展。比如宁波国际城市艺术博览会,比如农业博览会,我都见过其作品,我问过周建平这些作品制作需要多少时间?他说需2到一周不等。
而剪纸展区,则是湖堤小区陈荣海老师的展位,我看到了他的代表作品是《百鸟朝凤 》及一些其他作品,他说剪纸要和年轻人的审美趣味相适应,这样,他根据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图案结合,创作出的剪纸,受到了小朋友的喜欢。还有他还专门为农博会创作了一幅作品,图案里有一进河姆渡的门口雕塑图案,有麦穗等河姆渡元素。
陈荣海老师提供资料链接:
剪纸《百鸟朝凤》以明代画家周之冕的《百鸟朝凤图》为蓝本,融于剪纸之中。以“鸟中之王”凤凰为首,孔雀、仙鹤、鸳鸯、燕、雀、鸠等为辅,更有荷花、牡丹、芍药、月季等各色植物点睛,运用传统剪纸纹样来表现其恢宏博大的气息。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吴大庆老师生肖摄影作品。(见后面附图)
大庆老师的非遗手艺人生肖拍摄,已经多年了,他也是新华社客户端摄影记者。每每在新华社客户端,看到他拍得照片,都那么有趣生动,有足足地年味感,反映了余姚非遗文化浓厚的地方气氛。另外,今年的农博会,笔者发现有个特点,展位基本都换了年轻一代,他们是陈雯雯楼佳林夫妇、周建平夫妇、陈荣海和翁永建,非遗承载的传承基因也将代代相传。(作者:唐勇敏)
新华访谈网宁波事业部毛凤君副主编在农博会非遗剪纸展位留影
附:吴大庆老师作品集
照 片: 猪年来了(吴大庆摄)(上:夏彩囡制作的余姚盘钮猪 中:陈荣海制作的剪纸猪 下:余姚粉塑猪)
编 辑:毛凤君 审 稿:言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