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郊饮马图卷(局部) 赵孟頫
行书为中庭老书七绝册页 赵孟頫
文人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经典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成就。宋、元两朝创造了中国人文画的历史高峰。在创造这座高峰的诸多大师级艺术家中,元代的赵孟頫有着特殊的承上启下的意义。
“两论”互为表里 影响至今
赵孟頫是历史上公认的艺术全才,诗文、书画、音律、鉴赏无一不精。他不仅有创作实践,还提出了自己的美术理论,是一位集大成且善于创新的艺术大师,也是一位清醒的中华文化守护者。
赵孟頫提出“古意”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古意既亏,百病恒生”。所谓“古意”,就是主张再回到唐、宋(北宋)“重气韵、讲骨法,追求自然神妙的艺术效果”,针对的是南宋以来绘画一味讲究表面效果浮夸作风。这使人联想起唐代韩愈发起推动的“新古文运动”,力争“文起八代之衰”,乃至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无一不是以“复古”为武器,号召人们不忘“初心”,重新回到古人创造的民族文化和学术高度。在王朝闻、邓福星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一书中,对赵孟頫的“古意”说给予高度评价——所谓“古意”,就是在创作中强调真淳蕴藉、清醒典雅,即捍卫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这在当时有正本清源、培植信心的作用和意义。
赵孟頫的另一个理论是坚持“书画同法”说。他自书七绝“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指出绘画与书法艺术在笔墨上想通,借此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的重要性。书画同源的理论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北宋苏东坡在《书都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中写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书法用笔与画的具体形态相对应,以画竹为例,“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
赵孟頫的“书画同法”说与“古意”说互为表里,就是要恢复“二王”正脉。对此,王朝闻、邓福星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中揭示道:如果“古意”说明确的是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那么“书画同法”说解决的则是绘画语言的自身建设问题。他为文人绘画的出路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该书强调,这是对文人画的“绘画品质”和“绘画精神”的标定。这也是影响至今的“金科玉律”。
书法宗“二王” 以用笔为上
中国书法,自晋代王羲之、王献之开始,进而形成了一个正大气象的大道传统。这个传统维系了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却也时时受到各种奇谈怪论的干扰,以至于出现一些歪风。欧阳中石主编的《中国书法艺术》认为,赵孟頫“尊古出新,恢复文人趣味与笔墨形式之间的平衡,这在当时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法历史中,有两人在传续“二王”正脉中起到标志性影响。一位是元代的赵孟頫,是当时的艺坛领袖,在历史上则是中流砥柱;另一位是近现代的沈尹默,他率先在北京大学开设书法专业科,提出书法文化在20世纪中国战略地位的问题。同时,赵、沈两人都以自己精熟正大的书法实践引领了时代。
赵孟頫在书法上有极高的天赋。他早年临写过赵构,后学习“二王”,晚年对唐李邕下功夫,对石鼓文、金文、篆书、章草等都很有研究,被誉为“天机所激扬,一学便似”。同时,赵孟頫还是为极为勤奋的书家,相传他一天能写1—2万字。
赵孟頫的书写是基于对汉字书写的学理性探索和规律性把握。其书法往往看似平淡,实际则蕴含高深的修养和广博的文化内涵,一般人初学不易深入。连董其昌这样的大家在年轻时也对赵孟頫的书法不以为然,直到晚年才觉悟道“始知吴兴(赵的故乡)书法之妙。”
赵孟頫诸体兼善,书作留存众多。后世董其昌在《鹊华秋色图》跋中评价赵孟頫的书法“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而去其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体”书风,被誉为“超宋迈唐,直接右军”“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
赵孟頫成就最高的书体当属行书和楷书。北京师范大学首任书法系主任秦永龙认为,《胆巴帖》是赵孟頫晚年最为成熟的楷书佳作,是学习“赵体”的范本。该帖的字体势方正稳健,浑厚圆活,骨力内藏,老劲凝重而又神采焕发,于规整中可见超逸之气。
赵孟頫在《定武兰亭十三跋》跋中提出书写的观点,他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已经成为掌握书法规律千古不变的座右铭。
多维创作 开元代多样画风
后人评价赵孟頫对中国美术的贡献,多认为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赵孟頫明确提出“士夫画”的概念,要求画家品行与绘画技法统一。20世纪初,以推动中国画革新著称的陈衡恪提出“文人画有4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与赵孟頫的理论一脉相承。
凡为大家总是多面,不拘于一门一派。赵孟頫打通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的创作,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目,对后世影响深远。
仅以正在举办的故宫博物院赵孟頫书画特展上的画作为例。
《红衣罗汉图卷》是赵孟頫51岁时创作的,被誉为“用线凝重,敷色浑穆,人物形象注重体量感和性格特征的刻画”。实际上,画中罗汉的脸部已有一定的立体感刻画,极为传神。这种手法,在齐白石早期的人物脸部创作中也有传承。
《水村图卷》用传统平远的视野描绘江南水乡景色,技法上受到董源、巨然的影响,也体现出赵孟頫书法用笔的特色。因此作品更加富有笔墨之美的程式感。
《浴马图卷》结合青绿山水与浅绛山水两种画法,在颜色的罩染和墨色的处理上显得极为协调。而色墨关系至今仍是中国画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赵孟頫在花鸟画创作中使用了勾勒填彩和水墨写意两种技法。这次展出的《秀石疏林图卷》显然是水墨写意。这幅作品中,赵孟頫发挥了水墨写意干湿浓淡变化的节奏韵律,在苍茫中见滋润。这与他精通音律也有内在联系。
赵孟頫的绘画当然也饱受争议。只是,无论什么观点都不能否认赵孟頫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