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记者 徐进 李露露
大诗人陆游曾在《梅花》一诗中感叹道:“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借此抒发其爱梅之心。在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位爱梅之人,打动他的不仅仅是因为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笑迎晨风的高贵品格,对他来说,梅花更是是情怀的寄托,是感恩的思念。他由梅花的枝干体悟书法的奥妙,由梅花的精神寻求心法的修习。他就是字笑雪,号梅痴的胡道华老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外社会文化交流协会文化委员会理事、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委员、民盟淮安市光明书画院院长。
承古韵,习魏碑
1947年,胡道华出生于江苏淮安。因祖辈经商,家境殷实,他很小便在私塾学习。那时每天的必修课便是毛笔字习作,于幼时的他来说,这是如同吃饭睡觉同等的重要的事情。也正是这个原因,随着时日渐长,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魏碑结缘,就不得不要提到一本对他意义深远的字帖。高中毕业第二年,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他无法潜心研究书法。于是他想法设法从老师那里借到几本字帖,恰巧上面正是魏碑。据胡道华讲述,当时老师只肯借两本,为了能仔细专研,他便用钢板将其刻印下来学习。从这时开始,他渐渐地爱上了魏碑,逐步走向魏碑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
魏碑有十美,康有为赞其:“备众美,通古今,极正变,足为书家极则。”对于胡道华来说,魏碑则是自身个性的体现。不拘泥与形式的美感、不矫揉造作的线条,都使他深深为之沉迷。多年来,他访遍全国各地颇负盛名的魏碑,例如《郑文公碑》、《龙门十二品》等,从笔法、刀刻、笔力着手。通过研究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他逐渐琢磨出一条只属于自己风格魏碑之路。
艺无涯,学尽思
随着接触书法艺术的时间越长,胡道华越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生活中的他喜欢广交朋友,尤其是拜访一些年长的书法家。每一次他都会带上自己的作品虚心求教。正是通过他不懈的坚持和各方的指点,他在书法创作中才能不断进步。
1972年,胡道华有幸参加了为纪念中日邦交举办的全国书法作品展,在此期间,他不仅见到了书法大家郭沫若,同时也深深了解到魏碑在书法圈中并不多见,他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该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自此以后,他更加刻苦专研。用胡道华的话说,这叫鞭打快牛。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如今他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书法于他而言,似亲似友,倍感亲切。
心止水,气渊雅
胡道华认为书法创作要求平心静气,切不可心浮气躁。他说:“搞书法要把它作为一种自我修养,不能急功近利,要走自己的路子。”生活中社会上接触的东西越多,内心的世界越躁动,势必会影响到创作心绪。因此,他辞掉了多年的工作,一心一意搞书法。通过习字,胡道华在其中寻找一种内心的精神世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他来说,人生最好的成绩是用自己的作品回报社会,一切虚名都是身外之物。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若干线条组成的,写字不仅看笔法,更重要的是心法。胡道华说:“笔法是一种技巧,心法才是根本。”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含义,只有悟出了自己的道,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的内涵。
学习书法首先要做好人,把人做好字才能写好。胡道华说:“心不正,则笔不正。”通过练习书法从而体会到个人的品质,字正方圆,为人也应方方正正。“认认真真写字,清清白白做人。”这是胡道华给每一位练字的晚辈的箴言。
“目前我谈不上有多大的成绩,只不过是站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作为一位老艺术家,胡道华一直谦虚的称自己为书法爱好者。但显然他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爱好者的范围,在淮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的《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便出自胡道华笔下。古稀之年的胡道华老先生,在书法的道路上仍有一股奔劲。如今,他正在书法中寻求一种新的人生乐趣,通过一颗平常心看待世事变迁,所谓大家之风便是如此。
设基金,献爱心
据悉,胡道华老师即将举办一场公益书法展,这场书法展命名为“运河寻梦”,是由江苏省政协书画室、民盟江苏省国风书画院、民盟淮安市委、淮安市文广新局、淮安日报社共同主办,将于2016年11月24日在淮安市博物馆开展,展出胡老师历年创作的200多幅精品,喜欢书画的市民朋友可以一饱眼福了。
多年来,胡道华老师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拟展览结束后筹办专场爱心义拍活动,挑选出胡道华老师50多年来创作的多幅精心大作,拍卖所得善款全部作为“胡道华关心下一代爱心基金”,用于淮安及安徽籍大学困难学子完成学业,这一活动得到了皖酒集团、中烟集团、江苏省海斯汇元、江苏省杰创电子、淮安新天地、苏美尔整形医院、雷氏茶业、淮阴蓝莓湾、南通盛康、陕西达禹建设、淮安热电厂、名城绘、瑞天策划、晓友摄影等大力赞助及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