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励儿家书

来源:新华社    作者:管曙光    人气:     发布时间: 2017-11-06    

作者:管曙光

诗圣杜甫在《春望》中有一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尽家人书信对从戎边关、血浴战场男儿的弥足珍贵。自古以来,“见字如面”的家书,是久别远离亲人之间心肠的牵挂、心意的吐露、心灵的融通,往往充满真诚感情,饱含真挚温情,盈溢真切亲情,形成了从达官贵人到布衣百姓共同谱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家书文化。随着高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手写家书这一原本既司空见惯、又非同寻常的传统交流方式,逐渐被电报、电话、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所淡化和取代,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成为现今社会的罕见之物,岂不让人稀嘘惋惜、倍添感叹。

缘于乡梓编纂《古镇平桥话乡愁》文史丛书,我的思绪溯洄到四十多年前参军当兵的时光,我的乡愁被嵌入父亲(管兆华)当年写给我的数十封家书之中。打开珍藏多年、尘封已久的家书,一封封重温、一句句再读、一字字回味,顿觉一丝丝淡淡的乡愁油然而生,一股股浓浓的亲情涌上心头,一片片深深的父爱难以忘怀。令我感慨不已的是,父亲在我当兵的头四年,以他真挚深厚的情感、质朴平实的语言、力透纸背的笔墨,勉励我端正服役态度、干好本职工作,砥砺我谦虚好学上进、诚实处人共事,激励我经受组织考验、当好党的战士。当我想家心切时,家书会报来平安,予以宽慰;当我思想迷茫时,家书会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当我遇到挫折时,家书会忠言劝导,增添信心;当我取得进步时,家书会响鼓重锤,鞭策有加。当兵的日子是父亲的家书供给我精神营养,赋予我工作才识,奠定我成长根基,增添我前行动力。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程行万里不忘来时路。回首一生经历,我从一名幼稚青年成长为胸怀崇高理想的共产党员,从一名普通战士递升为南京军区政治机关的团职军官,从一名转业军人历练为全市宣传系统的领导干部,首先应归功于党和人民的培养,军队大熔炉的锻造,继而也得益于父亲的指点,蕴涵父亲的心血,凝聚父亲的厚爱。父亲的家书虽似寻常,却是我从军生涯的精神寄托;父亲的家书虽很直白,却是引我走好人生旅途的指路灯塔;父亲的家书虽距久远,却是让我受益终生、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当然,父亲的家书不可与古代名人的家书相提并论,但它为我“私人订制”,因而对我的教益也就显得鞭辟入里、意味深长;父亲的家书也不如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那么有滋有味,但它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家国情怀的真实流露、真心表白;父亲家书的字里行间难免刻录着那个年代的思想烙印和文化语境,但个中的“大道理”似乎也是当今社会呼唤的主旋律、倡导的正能量。

潜心品读父亲的家书,让我常思难以其解又不得不被折服的是,父亲断断续续只上过几年私塾,刚考入初中就因故辍学,而他在家书中所呈现的文字水平竟那么好、书法功底竟那么厚;父亲一直生活在农村乡镇,极少见到外面的世界,而他在家书中所展现的审时眼界竟那么宽、度势见识竟那么透;父亲一生基本在社办小厂从事财会工作,与算盘打了一辈子交道,而他在家书中所折射的思想觉悟竟那么高、阶级情感竟那么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确实让我自愧勿如、望尘莫及。

反复领教父亲的家书,进而联想父亲的人生,深感他既是用笔在书写,更是用心在诉说,既是对孩儿思想的励导,更是自己品格的写照。父亲当会计二十年,因坚守财务制度、财经原则而得罪于人,文革中遭诬告“贪污造假”,公社财经组审计一周,没发现一笔假账、一丝问题,还以清白后广受赞誉,他宠辱不惊、依然故我,原该怎样做依旧怎样做;父亲年过半百时,被某位镇领导“三个待遇不变”的承诺所忽悠,让亲信顶掉工办室正式编制,他默默忍受、不作争较,反而以德报怨,仍与人家和睦相处、宽容共事;父亲自十五岁参加工作,为多个乡镇企业的发展尽心竭力,论资历、能力、贡献,与之匹比的同事屈指可数,因“退休”不够格,如今每年只发给1800元的生活补助,他淡泊以待、从不计较,更未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如此境遇,不胜枚举。有人为他叫屈惋惜、叹其不“幸”,有人对他敬佩有加、钦其不“争”。从父亲做人的性格、敬业的风格、处世的品格中,我逐渐读懂悟出家书所蕴含的些许意境,对于人生的修为历练,什么是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什么叫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怎样才忍辱求全、无欲则刚,如何能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父亲一生思想正统、为人正派、处世正直,我们当子女的为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卓异的父亲深觉欣慰、深怀崇敬、深感自豪。

父母大人一生平淡无奇、历经艰难困苦,在那个缺吃少穿、忍饥挨饿的年代,含辛茹苦、殚精竭虑,把我们五个子女拉扯成人、培养成才,作为长子带头给三位老人(祖父、祖母、伯祖父)敬奉孝道、养老送终,可谓尽到“舐犊之心”,使出“洪荒之力”,我们感恩戴德、无以回报。如今,父亲已是八十有三、风烛残年的老人。自十二年前母亲长辞于世,特别是近几年两患中风,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心境日趋孤独,性格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寡欢。子女们每每到二弟家中看望他,甚至逢年过节家人团聚,都很少主动开口,难得与我们说上三言两语,仿佛他的头脑思维陷入僵化,心灵窗口业已关闭,当年见字如面、敏锐洒脱的风貌已荡然难觅。其实我们又何尝不知,他是在默默思念着与他争争吵吵、又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伴,他是在为子女们都已成为祖辈、家庭美满而放心宽慰 “没话说”,他是在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为子孙们表达发自心底的祈祷和祝福。此时此刻,我多想回到从前,再一次获得他情深意切的家书,再一次聆听他语重心长的教诲,再一次握紧他搀扶我前行的双手。然而,这都成为我们难以期及的奢望了。

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为了表达对恩重如山父亲的由衷崇敬,对血浓于水亲情的倍加珍惜,也为了传承那一种刻骨铭心的家书文化,铭记那一片魂牵梦萦的世代乡愁,我将四十年前当战士时父亲励儿的部分家书,原原本本地选摘于后、呈奉世人,谨期各位读者在分享中有所裨益、有所获得。

1973年7月30日父亲写给儿子家属影印件

1974年春节父亲寄给儿子的全家福

1975年父亲到不对看望儿子留念

2004年父亲七十寿辰时儿子给父母大人的合影

附:父亲四十年前写给我的部分家书

1973年2月16日家书摘录〕寄来的照片、粮票和钱已全部收到了,并且作了妥善的安排,“三老”非常愉快。这表达儿孙们对祖辈生活的关怀,为你的弟妹们孝敬老人树立了一个比较好的范例,他们都表示长大以后一定要向哥哥学习,因此,我们对儿的这种做法也很为高兴。

对你所分配的工作(团卫生队文书)的确是领导上对你的关心,党和毛主席对你的培养,应该十分珍惜,不折不扣地把它做好,从“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观点出发,“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平时除了多读马列和毛主席的书以外,尽量抽出一些时间读一些医疗卫生书籍,多请教老军医首长。要以白求恩大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光做文书工作,要多多参加实践,积累首长的临床经验,要真正做到永不满足。文书工作也要学习业务呀,不要满足现有的肤浅的一知半解,要多学语法,到书店去买些语法方面的书籍,写材料要很好组织,对每一个措词都要反复推敲、认真琢磨,减少错别字,切不可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来的几封信都有错别字,所以写材料时就要慎重。

平时不需要寄钱回来,因为第一你没有多钱,第二家里还维持得过去,万一用不了可存到银行里去。今年的春节,特别在精神上非常愉快,除部队寄来了慰问信以外,地区和县一级革委会都分别送了慰问信,以及领袖像、春联等,你看,全家不感到幸福吗?代向首长和同志们问好!

1973年7月30日家书全文〕自五月二十三日收到你那最后来的一封信,已经两个多月了,至今片纸只字未见,悬念异常,提笔去书,思路杂乱,爸爸写信时的心情你一定会理解的。只因为上次爸爸我写信批评了你几句,加上你很长时间没有来信,所以你母亲一直在责怪我,我向她做了不少解释,我完全相信,我的孩子这一点道理还是懂的,不会怪爸爸对自己过于严格要求,因而导致长时间不写信,这一点,爸非常自信,或许也能有这种幼稚的想法,估计可能性不大。

这两个多月,我们感到日子过得非常长,又无法去了解你的近况,只好多方面的猜测,现在是否还在三界,报道组的学习任务有没有完成,有没有回滁县,是回卫生队还是留在报道组?……最近对自己的工作有些什么想法,可以写信告诉我,暴露自己的一些思想,也是应该的吗。当然不正确的思想也更应该暴露,在思想领域里“一贯正确”总归是不可能的,正确与错误总是不停地在作斗争,藉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个人要求进步,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把“进步”当成是革命的目的,去争名争利,如果有这样指导思想,取得的结果免不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我们做每一件事,或者是写一篇作品,根本不可能一次就能成功,不可自以为是,心满意足。当不能“如愿以偿”或“想当然”的时候,思想上就产生低潮,再遇到同样的工作,就会垂头丧气、丧失信心,这一点是要注意的。做工作写稿总要有一个过程,一次完成者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毛主席说:“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温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对你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

爸爸对你的进步,并不是那么迫切要求的,也更不会有其它幻想的,这一点你应该明白。任何事物都不能急于求成。我认为,首长和同志们对你的要求要比一个非知识青年要高得多,同样一个青年即非知识的要比有知识的进步可能要快一点,这话爸爸未免说得有一点武断,不过,事情也不会那么太绝对,这话你可以做参考。

七月三号(农历六月初四),是你的生日,儿的姨母、姑母她们都准备到我们家来作客。为了移风易俗,我和你母亲说服了她们,因为你又不在家就没有那个必要了,如果有时间再拍一张照片来作为年满20的留念。目前正值盛夏,要注意身体,夏天缺些什么东西(如短裤、布鞋、袜等),写信来办好寄去。

儿的弟妹们都放假了,成绩都还不错。爸爸在多方面不如人家,内心好像有一些惭愧,为儿女“造福”不够,不过把你们培育成人成才,我又感到骄傲,做一个不切题的比喻,可以说成取“长”补“短”、以“丰”补“软”,内心自慰吧。

“三老”精神很好,一切正常,不必惦记,都希望你一定要尊敬首长、团结同志、切不可傲慢自大,要坚守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1973年11月10日家书摘录〕报道组的工作是接近群众的工作,同志间的接触也是频繁的,因此在工作方法上一定要注意策略,搞好同志之间的团结,要尊敬首长。目前虽然不在卫生队,仍要保持和人家的联系,经常听取卫生队领导的教诲,和首长和同志们保持一定的联系,即使以后回卫生队,关系不致疏远。

1974年正月初四家书全文〕元月十一日寄来的信和带给“三老”的拾元钱都收到了,“三老”非常愉快,给他(她)们今年春节生活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当然爸爸妈妈在精神上也享受一部分。自你入伍后,已经是第二个春节了,“人逢佳节倍思亲”,这也是免不了的。不过我们的心情是愉快的,一家都在平桥过春节,没有分成几下,春节生活还说得过去,不比往年差,作为我们这样一个人家,能过上这样的春节,真是“谢天谢地”了。

儿的来信,我连读了多遍,几天来,我一直在推敲,我认为一年多一点也只不过是一瞬间,我们的孩子也是有进步的,如果说是一点进步没有,那不现实,是对你的一种抹煞,至于“步子迈得不大”的说法,只能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不过,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这话也可以这样说。

从团报道组抽去军报道组继续学习,这是部队首长对你的一种新考验,这是革命的需要,要坚决服从,一定要安下心来,不要去考虑多方面。至于组织上的进步,那不是你个人所考虑的事情,我们的党和人民军队是“任人唯贤”的,不是“任人唯亲”的,林彪的那个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你的责任,是保卫祖国,保卫毛主席,保卫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而不是想做官。你说,对吗?

根据领导上的意图来看,你今后搞报道工作,在整个服役期来说,可能变成职业性的了。爸爸认为,这个担子很重,不过,看你敢不敢挑,有没有胆量把它挑起来。敢挑,那说明你是毛主席的好战士,贫下中农的好后代,不敢挑那就是一个懦夫懒汉,我看你一定会做前一种人,不会做后一种人的。

新闻报道工作是搞意识形态的工作,作一篇稿子,写一篇文章,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对措词用句,一定要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要征求首长和同志们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大笔一挥而成就,不然会造成方向性和路线性的错误的。只要细心、谦逊,错误的方面是一定会克服的,但也不能胆小如鼠。平时要多读马列和毛主席的书,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大胆地写,大胆的创作,用无产阶级的笔,谱写人民军队的壮丽篇章。

合肥市据说还不错吧,春节是否在那儿过的,过得愉快吗?军所在地各方面条件恐怕比滁县要高多了,平时还有机会欣赏欣赏乐器吗?我说还是应该的嘛,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振奋精神,抒发情感,还可以增强革命意志,提高艺术水平。去合肥学习就是你一个吗,有没有家乡人?我看没有也不要紧,过一个阶段就会好的。到军一级的单位,待人接物就更要有广泛的社会知识了,到处都会碰到首长和老同志,在各个场合要处理得当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有待于长期的锻炼和实践,同时还要和自己的谦逊谨慎相结合。祝儿进步!

  1974年9月11日家书摘录〕爸爸相信,你通过(在军部)大半年的学习、实践,肯定是有一定收获的,这对于你今后独立工作会起一定基础作用的。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给你的智慧,为人民立新功,把你的一切交给党,一切听从党安排,做一辈子人民的牛,在新的征途上迈开步伐,大踏步地向共产主义大道前进吧。这封信爸爸写得断断续续,用了好几个晚上才算写成。因为白天闲不下来(抽在公社“秋收秋种”指挥部),晚上还要出简报到十点多,所以把处理私人事务的时间全挤掉了。

1974年12月31日家书摘录〕来的两封信都收到了,由于你随军拉练,再加之我最近工作较忙,所以就一直没有回信,今天晚上挤一点时间画上几笔。上次你们部队来了魏、张两位同志,路过我们平桥,或许是了解我们的家庭情况吧。他们分别找李炳祺、张炎生两位同志做了交谈,并又去了沈庄(姑父家)、王沟(大舅家),最后又到了我们家看望了一下。我当时还在公社秋收秋种指挥部,因为那两位同志主动要求同我们见见面,所以我就趁这个机会回来一次。为了表达我们对人民军队无限热爱的心情,我和你母亲留那两位同志在我们家作了一天客,第二天早上离去。总的说,基本上还是满意的。这说明,我们的孩子还是有一点进步的。话又说回来,这仅是一个开始,仍须进一步努力,经受各种考验,紧要关头更需力戒骄傲,这一点懂吗。拉练结束了,应该搞一个“自我总结”,寄一份给我看看。最近回到营房有些什么新的情况,写信来。

1975年4月8日家书摘录〕服役期的问题,这是国家的事情,并不是你我考虑的,当然有思想准备也好,但要自己尽到责任,服从祖国需要,坚守岗位,做好工作,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

1975年6月13日家书摘录〕来的两信,爸爸都仔细地看了,爸爸认为,你在思想上、工作上都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世界观的改造又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总的说,入伍的目的是明朗的,革命的意志是坚强的,要求进步的动机是健康的,经受党组织的考验是耐心的,这一点我们很欣赏。你现在是党的孩子,绝不是爸爸妈妈的私有财产,我们不过是为党尽了一点抚育的责任,我们也绝不会把你当商品,向无产阶级索取高价,而是把你的一切完完全全地交给党,但愿你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为党、为人民军队努力工作。

五月二十七日上午,在江苏台的“学习与实践”节目里收听到你和张金来同志的署名文章,(首先是曙亮听到的)当时听了并不太相信,第二天又看了新华日报的发表,也没能有足够的相信,因为没有注明是解放军某部的,再说全国有八亿人口,同名同姓的可能性非常大,再一个,部队向新华日报和江苏台投稿的机会不多,所以也就不以为然了。今天才得到了证实。以后有机会还可以投寄。……想的事情太多,不再写了。最后,我还得希望你,力戒骄傲,注意情绪,刻苦学习,耐心地接受考验,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言行一致,处理好领导和同志的关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将革命进行到底。

1975年9月11日家书摘录〕先后收到了两封来信,得悉种切。对于你加入了党组织,全家人当然感到高兴,单从这一点可以证明,我们的孩子——你在革命征途上还是在进步的。总的说来,党对你是极端负责的。作为一个革命的知识青年,党没有把你拒之门外,何况在你自己身上还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和缺点。所以,我们从内心感谢党和毛主席。我们认为,加入了党组织,并不等于装入了“红色保险箱”,而是要再接再厉,戒骄戒躁,接受更严峻的考验。“万里长征”你不仅没有迈开第一步,而正在学走路。入党后,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共产党员五条标准上找差距,在解放军这个大学校里永远做小学生。

1975年10月9日家书摘录〕中秋节那天,收到了你寄来的信和钱,这给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佳节,在我们家里增添了一定的色彩。特别是爹爹对那封“贺信”和“寿礼”很感兴致,几次要家人读给他听,十遍不厌,并要求家里大大小小“学习学习”,并为自己有这么一个好孙子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人的心情是可以能解的。

1975年12月15日家书摘录〕一瞬间,三年过去了,我们为你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成长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与单纯受家庭教育是不可比拟的。读书笔记的见报,这说明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以看还得多看多写,向纵深方面发展,不能停滞不前。

1976年3月14日家书摘录〕两个月时间的野营训练,我们孩子经了不少风雨,见了若干世面,在社会上学到了营房里所学不到的东西,磨炼了意志、锻炼了体格,在政治上思想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一点我们非常自信,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这就是经受党组织的考验,还要继续努力,当好普通一兵。至于一些私心杂念,不要考虑那么多。笔杆子要当枪杆子抓,时刻注意要体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既要用枪杆子来保卫,也要用笔杆子来保卫。平时要读一些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方面的论述,把它的精髓贯串到日常工作当中去。学习摄影,这也是报道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努力学好,因为这是一项有政治价值的艺术,搞一幅报道,一定要突出主题,配光和取景要处理得当。要掌握这门艺术,就得虚心求教,从实践中去探讨,作为一个报道员,全面发展也好吗。

二月初,我又碰到上次的那位同志,相互交谈了你的一些情况,作为你来说,还应该继续接受考验,我们相信,党是任人唯贤的。再说,当兵的目的是一个革命青年忠实履行保卫祖国的一项光荣义务,而不是把当兵当成求官的阶梯,何况目前机构撤并,干部的比重可能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提拔是比较紧的,也不可能。当然,你要求进步这是好的,但不能有任何幻想,这是爸爸的一点主观看法,不见得代表你有这种想法。目前要放眼世界、立足本职,一切服从党安排,党的需要就是个人的需要,要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把毕生精力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革命的征途上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敢于攀登前人没有攀登的高峰,将革命进行到底!

1976年7月1日家书摘录〕从来信中得悉你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生活情况,较为宽心。我们总的认为,你在入伍后的三年半过程中,并没有虚度自己的年华,更没有白当了几年兵。至于在“留”与“退”的问题上,自己向好的方面努力,这是应该的,不过,还要服从党和人民军队的需要。在日常表现上要立足于稳,在某些问题上不能心血来潮,在同志的关系上不能搞得那么紧张,在生活作风上要忠厚朴实、令人不致反感,在每个细节问题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书生气都不要有,更不要有思想情绪。要知道“物极必反”这个道理,要象在战争年代那样经受考验,为党为人民立新功。

1976年9月12日家书摘录〕下到连队工作,这对一个久呆机关、缺乏基层连队生活的战士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相信,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你是能顶得住的,要做到“泰山压顶不弯腰”,“越是艰险越向前”,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当然要记取过去一段时期的历史教训,处理一个问题,一定要大胆谨慎,切不可掉以轻心。

1976年12月16日家书摘录〕你赞颂华主席的文章,分别登载在《新华日报》、《光明日报》,我都看了,光明日报稍有删节,内容基本相同,至于江苏台广播,那就不可能凑巧听取了。以后还得多学、多听、多看、多写,争取更大进步。

【编辑 杨信】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