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来寒往又萧瑟,一日凉透,乌啼满天霜。风动如刀,削飞瘦叶残红,一川飘。
执壶捻杯独自笑,花开时少,应是留香影。愁绪乍来,斟上满杯苦酒,和泪饮。
古代很多诗人把酒当成感情宣泄的寄托,从古至今诗和酒就有着不解之缘。其实白酒的感官质量应是优美协调、幽雅细腻的口味,任何杂味的超值都对白酒质量有害无益。但是往往我们在喝酒时经常喝出苦味,白酒若出现发苦、辛辣、臭味的情况,对白酒的饮用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白酒中的苦味物质很多,很难区别出它们各自的个性,也很难辨别出某一种苦味是由何种物质引起的。因为苦味物质间存在着共通性也就是相似性,很难把它们之间的苦味清楚地区分开来。白酒中的酸、甜、苦、辣、咸等味,与酒体中众多的微量成分酸、酯、醇、醛、酮、酚等物质的量比有着密切的关联,量比恰当则苦味不显,量比失调则有苦味。同时也与各厂的酿酒工艺条件、操作管理、卫生条件等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白酒中苦味物质的根源是什么呢?具体归纳起来大概有三大情况可导致白酒带有苦味。
一、原辅料不净或选择不当产生的苦味
使用原料霉变,曲粉变质,辅料稻壳未清蒸或清蒸不彻底或霉变;使用含脂量高的原料;使用含单宁高的原料等,用于酿酒生产,所产的酒均有苦味或霉味和其它邪杂味,主要是酿酒用的原辅料被有害微生物污染,原料中的高脂肪被氧化,单宁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成某些酚类化合物所致。另外原辅料皮壳中含有较多的多缩戊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生成带有焦苦味的糠醛;多缩戊糖在高温下蒸煮也会产生糠醛等,都是给白酒带来苦味物质的原始条件。
二、配料不合理
稻壳用量过多,用水量过大或过少,用曲量过大或用劣质曲、新旧曲搭配不合理,填充料使用过多,窖内空隙大,酵母繁殖过量、酵母自溶后生成酪醇并影响酵母发酵作用,若酪醇含量适中,可使白酒具有愉快的芳香气味,味感丰富;若含量过高则会苦味严重,用曲量大酒醅中蛋白质含量高,发酵时必产生大量的酪氨酸,经酵母作用脱氨、脱羟而生成酪醇多,则导致酒的苦味。
三、生产工艺条件控制温度不合理
入窖温度高或粮食、曲粉粉碎过细或过粗,窖池密封不严,密封窖泥开裂并长霉,酒醅堆放时间过长等都会使酒发酵时产生倒烧味、苦味、辛辣味、霉味等。入窖温度高、前期发酵温度不易控制,从而造成前期升温过猛、糟醅品温高、持续时间长。发酵温度高,有益酵母对氨基酸的脱氨,酒醅温度高,酵母衰老自溶快,自溶后产生的氨基酸及酪氨酸都会导制高级醇、酪醇含量的增加。从而产生的酒带有严重并持久的苦味。
发酵温度过高,发酵产生的甘油极易被酵母分解成丙烯醛,丙烯醛有持续性的苦味并刺激性强。若酒醅堆放时间较长,侵入的杂菌也就多,加速了甘油的分解,产生了苦味。蒸馏时,前期用汽过大,将会产生焦锅现象,使焦化物质带入酒中,产生不良的焦苦味。同时前期的火汽大还将把其它邪杂味带入酒中。大多数苦味物质成分的沸点都较高,酒尾部分含量较多。丙烯醛一般酒头较多,杂醇油酒尾居多。从而蒸酒时一定要“量质摘酒,掐头去尾”。
做为酿酒人,肯定是希望自己的酒绵甜爽口,但微苦是纯粮酒的典型特征,如太苦太涩就要注意了,为什么这么说?
白酒以生产方式可分为固态酒、液态酒和固液结合酒。
固态酒:完全是传统工艺酿造酒。经白酒专业勾兑师用陈酿勾兑而成。不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说穿了就是酒与酒之间的勾兑。
液态酒:包括各种生料酿造酒和用食用酒精勾兑的酒(食用酒精,又分粮食酒精和各种薯类、蔗类酒精。辅以食用酒类香精勾调而成)。
固液结合酒:即固态酒和液态酒按一定比例勾兑而成的酒。
白酒有苦味其实是正常的,好的酒里面有一定的微苦,如果没有苦反而假了。
现在市场上很多人不接受苦味。认为苦味的酒不好,其实苦味带一点是正常的,这反而显示它是纯粮酒的标准。不过有一点微苦是好的,如果太苦太涩的话就是酿酒过程出了问题。
固态发酵酒中出现苦味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俗语说“曲大酒苦”,酒曲用量过大,使糟醅升温过猛,窖内酵母降解产生的蛋白质和原料蛋白质脱氨脱羧产生多量的高级醇,尤其是异丁醇,使酒带苦味;
(2)库房管理不善致使成品曲感染青霉,粮食感染杂菌,带来霉苦味;
(3)用糠量过大,糟醅升温猛;
(4)夏季气温高,投粮过大,使糟醅升温过猛;
(5)窖池管理不善,封窖泥开口而感染杂菌特别是青霉菌,苦味物质通过蒸馏进入酒中;
(6)环境卫生没做好,带入杂菌,引起苦味;
(7)现场糟醅未用完,堆积过久感染杂菌,带来苦味;
(8)底蒸汽酿酒设备底锅水甑间没排干净,带来焦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