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物流发展与职业教育论坛在淮安隆重举行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未知    人气:     发布时间: 2018-05-25    

在供应链时代背景下,物流业将有哪些发展趋势?在新趋势里,物流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昨日上午,在以2018物流发展与职业教育论坛上,与会嘉宾们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奉献了一场智慧激情碰撞的盛宴。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恽绵)

新经济环境下 物流产学研结合

“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枢纽经济’时代,新零售+供应链带动快速响应柔性化需求剧增,新零售将成为未来城市核心的发展趋势。技术、信息、模式的智慧物流快速发展,供应链服务向包括服务链、信息链、金融链等在内的智能生态服务转变。智慧物流框架下,机械化、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成了物流服务的关注点,而与此同时,智慧物流更重流程、重规划、重标准、重知识产权与安全。”

作为本次“国赛”邀请来的大咖,恽绵的主旨演讲开场,便从中国经济的新特点说起。“枢纽经济”时代,对于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人仓储、无人驾驶、无人……物流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企业需要知识型、管理型、创业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人才要充满激情、有情商、高技能、懂管理、能适应。

“同样的,在这次‘国赛’现场实操环节,充满激情的团队、有情商,且有高技能、懂管理、适应能力强的选手,通常也会有好的比赛成绩。”恽绵说。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

恽绵提出,在物流领域,产学研融合的关键点之—是建立交易框架,“产学研本质上是分工协作,应该构建在交易框架下的责权利的均衡和共识,交易框架下的分工协作具有进化机制、是动态的平衡,会有调整、反馈、演化、形成均衡力和生命力,不仅仅靠价值观和情怀。”

此外,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对于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恽绵说,院校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支撑系统,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持续教育解决方案推向企业,同企业一道培养物流最需要的人才。

(淮安现代物流学会会长、高级物流师庞进亮)

拥抱供应链、拥抱互联网

“加快完善淮安的集散中转功能,优化转运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建设立体化的物流服务通道,提升供应链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大量应用……”主旨演讲中,庞进亮结合“十九大”把“现代供应链”第一次写进报告的背景,详细分析了淮安物流业应如何适应新时代,抢抓机遇,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庞进亮分析,当前淮安要抓住机遇,一是抓住三、四线城市是电商物流投资热点的机遇,培育淮安区域的电商现代物流园,打造其成为苏北电商物流产业园;二是抓紧“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机遇,对接沿江、沿海、沿淮河港口,利用我市境内航道,发挥水运和区位优势,构筑内河集装箱物流枢纽中心。

庞进亮说,培育本土物流企业,引进高端物流企业,形成一批经营实体;强化基础建设,加快实现“虚拟口岸统一通关”,构建具有物流信息资源展示、供应链管理服务、物流业务协同、政府服务融合等主要功能的“淮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淮安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氛围等,这些也是供应链时代背景下,淮安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胜)

区别与传统物流,冷链物流具有新特点

李胜在主旨演讲上,分析了中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及人才需求。对于冷链物流人才,李胜有他深刻的看法。李胜说,物流人才岗位主要分为管理岗和技术岗,但区别于传统物流,冷链物流的技术岗要会数据分析、要懂物联网技术、还要精通食品学,知道食品的属性,还要会制冷技术,“对人才的多领域技能要求较高。”

相较于技术岗,冷链物流因为其自带贸易基因,会出现贸易、代采、垫资方面的服务,所以,冷链物流管理岗位的人不仅要精通管理,更要精通金融方面的知识。

然而,冷链物流需要的这种具有多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和传统物流人才一样很缺乏。造成冷链物流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李胜认为这跟物流专业发展时间较短有关。目前,全国开设冷链物流专业的院校只有6个,冷链物流专业的教材编写还在进行中,“在2016年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抽样调查中,无论是一线的驾驶员、操作工、搬运工、制冷工,还是中层的主管,或是负责整体运营的高级管理人才,都越来越稀缺。”李胜说。

主旨演讲中,李胜高度评价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客服专业,他提出,高职校的客服专业如果能和物流专业结合,那必定会推动学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冷链物流企业的核心部门是客服。销售拿订单,客服来调度整个资源。同样的,客服对内承担整个运营,对外跟踪客户,我希望淮安高职校能有所重视。”

(邮政速递淮安分公司总经理张明通)

重视职业教育、培育智慧人才

“我们的分拣机器人日处理量可达10万件,准确率可达100%;24小时自助寄件智能终端设备可以解决快递行业‘最先100米’的痛点…”在当天的主旨演讲中,张明通首先介绍了邮政速递在智慧物流方面的创新探索。他认为,目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快递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在此背景下,整个行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物流人才。

张明通随后向大家分享了一组数字:目前,高中和中职学历的从业人员在全国快递行业内仍占据主导地位,占从业人数的53 20%;高职、高专占27. 64%;仅有15%左右的从业人员来自与物流相关的行业。“这一方面表明电商物流业人员容纳率高,能够吸引其他行业的人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专业对口人才匮乏。”

张明通认为,校企合作是解决人才困境的最好办法,“物流企业可以为学校设立实习基地,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各高职校的人才定制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合格物流人才。”

(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清东)

探索“三元”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未来社会发展将呈现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特征,而新兴技术和理念的引入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论坛上,邵清东主要阐述了自己对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的想法。

邵清东认为,未来物流行业急缺具备供应链战略发展眼光的规划与计划人才;兼具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运营与管理人才;掌握供应链管理核心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对人才进行有效培养,最重要的是探索产教融合的“三元”育人新模式。具体来说,企业向教育服务机构萃取技术技能,学校向教育服务机构提供经验和案例,教育服务机构向企业和学校提供服务。“我们都知道德国有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元制育人模式,现在中国物流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有必要探索更适合自己情况的新模式。”

除了模式创新,邵清东认为,还必须培养学生对物流行业的兴趣,“我们开发了一些关于供应链的游戏,学生们可以在游戏中,掌握相关行业知识。”

(松松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胡建海)

校企合作落地深耕,产教融合谋求共赢

作为一个有6年实操经验的电商人,在日常用人招聘环节,以及参与大学生电商创业培训过程中,胡建海发现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间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3点:第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行业发展。第二,学校的教学模式与行业实际运作有一定距离。第三,政府对校企合作辅导还不是十分到位,学校和企业之间缺少一个中间人。

为了消除差距,胡建海介绍了自己企业成立“校园仓”的做法。具体来说:这个物流仓不仅设置在校园里,公司法人、日常运营等等也都由学生担任,产、学、研、训、赛“五合一”,师资、设备“两共享”,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对仓储物流有更清楚的认知。经过校内实训、教学实践、顶岗实习逐一升级,学生进入企业即可上岗熟练操作,大大减轻企业培训压力,同时最大程度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周期,双向互动,互惠互利。另外,还有一个附加好处是,校园仓以企业投资、学校支持为背书,可以给在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契机。

论坛结束后,300多名师生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在淮安接受了一场“红色的洗礼”。

“(物流发展与职业教育)论坛结束时,已经快1点了。我匆匆吃了点午饭就赶到宾馆,就是为了与学生们一起去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昨日下午1时50分许,湖南衡阳农工贸职业学校的指导老师周金明在开往周恩来纪念馆的大巴车上对记者说。

据赛事主办方工作人员张银连介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是本次大赛的同期活动之一,考察地点为周恩来纪念馆,“这是一项‘自选项目’,参赛的师生可以选择参加与否。”从23日开始,300多名师生先后报名。三天来,主办方先后分三批次组织师生们在参赛间隙前往周恩来纪念馆参观。

昨日下午2时许,周金明老师与100多名的参赛师生乘坐的大巴驶上翔宇大道,向周恩来纪念馆方向驶去。“翔宇大道,因周恩来总理字翔宇而得名……”一路上,赛项承办的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志愿者向远道而来的各地师生们讲述着周恩来与淮安这片热土的故事。

“好大啊!”来到周恩来纪念馆,师生们感慨道。记者采访得知,这些师生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来淮。仰望高大的周恩来铜像、聆听着讲解员介绍一件件遗物背后的感人故事、观看总理生前照片及文字资料,师生们驻足不前,感慨良多,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以前我对周总理的认识很多来自影视剧,今天瞻仰周恩来纪念馆,更真切地感受到周总理的崇高和伟大。”福建商贸职业中专学校17岁学生杨俊辉对记者说。

衡阳农工贸职业学校的柳亮老师认为,赛项主办方组织此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活动非常有意义,它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学习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内涵,同时也激励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扎实工作,敢于担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